简爱读书笔记600字初中(简爱读后感优秀作文)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简•爱》有“女性的《圣经》”之称。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它之所以被赋予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代表刻画得淋漓尽致。哪怕是在两性观念极其开放的西方社会,因为男性体格的健壮与身体的先天优势,所以亦无可避免地出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后来才明白,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就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描摹了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关于书中人物的正面描写与简爱前半生的遭遇,她周围环境的侧面烘托,《简•爱》便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我仍然可以求助于未被摧残的自我,也就是那未受奴役的自然的感情,在孤独的时刻我还可以与这种感情交流。在我的心田里有着一个只属于我的角落,他永远到不了那里,情感在那里滋长,清新而又有保障。他的严酷无法使它枯竭,他那勇士般的整齐步伐,也无法将它踏倒”,书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有关简爱的心理描写,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简爱最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自我意识与自尊心很强,对人格的平等有着强烈的追求。但同时,简爱也是善良博爱的。对于罗切斯特的养女,她千方百计地为其寻找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学校,以便小阿黛勒能够在愉悦、合理与并不严酷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经历过在罗沃德学校那苛刻得近乎有些不合人性的管理之后,简爱便愈发能够理解他人的难处,显得更有同理性。对于远房表哥圣约翰的决定,她选择祝福。她在接受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苦难之后便更加珍视、热爱生命中的一切美好。这些必经之路坚定了自小镌刻在她骨子里的价值观,亦铸就了她顽强的意志。
而全书情节的设置也使这本小说在内容上更具连贯性,情节上更符合常理。同时也昭示了一个真谛:环境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简爱儿时生活在里德舅妈家,那时的简爱受尽了舅妈与堂哥堂姐的虐待与嘲讽,在这段时期,寄人篱下的简爱一定是自卑至极的。那时的她因为人性基因里独有的反抗性而选择用强烈的自尊去掩盖自身的自卑情绪。一个人遇到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困难与挫折后,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被挫折打压,直至销声匿迹;二是人的意志会变得如钢铁般坚韧,历经百般锤炼,淬火打磨后,最终明白向内寻求的永恒性,成为一个拥有完善人格的成熟的人。无疑,简爱是后者。在童年时期,简爱幼小的心灵里便滋长了强烈的自尊感与独立意识,这种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与反抗精神已初步扎根于她心中。所以她学会了一遍又一遍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诉求,为自己不公平的命运抗争。我认为这部分的经历也为后文简爱发现罗切斯特为试探简对其情感的真挚便假装向英格拉姆求婚后愤然离开的情节做了铺垫。简爱固然是爱罗切斯特的,但理智胜过了情感。同时,里德家的保姆贝姬和艾博特对简爱的同情与关爱也为她枯竭的情感带来些许甘霖,不至于使她的心灵受到重创而变得消沉成为一个仇视社会的人。
简爱人格的加固与稳定大概是在罗沃德学校上学的日子。学校名义上的投资人布罗克赫斯特出于情感的偏见多次对简爱进行语言、行为上凌辱的事实与学校食宿环境的艰苦使简爱懂得自尊自爱;坦普尔小姐对简爱恰到好处的关怀与海伦•彭斯真挚的友谊又使简爱的内心充满美好。简爱在缺衣少食的学生时代忍受了饥肠辘辘,同时也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的个人志趣之一,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活在给了简爱一巴掌后总会给她一颗糖,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会打开一扇窗。这样的生活哪怕清苦,也不至于使她的思想走向极端。这时的简爱亦变得更加坚定,在忍辱负重中坚信美好。最后,海伦——简最好的朋友染上瘟疫去世了。近距离接触死亡的经历使简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含泪答应海伦要替她活下去,陪她走完剩下的路程,替她见识那些就走向衰亡的青春里未曾感受到的遗失的美好。而坦普尔的合理开导与悉心交谈也让简爱明白:人间有温情,世间有光。虽然岁月有冰霜,但是高贵人性里悄然蕴含着的悲悯,哪怕是在悲凉的破冰时节,也会化为缓缓涌动的清凉雪水,夹杂着淡淡的感伤与自身的经历,化为永恒。
在历经磨难后,简爱终究是收获了一份平凡的幸福,这也符合大部分人平凡的人生轨迹,写到了大多数人的心坎里。简爱一定能够深深地理解:甜要偶尔入口才能品出滋味,而苦要经常品尝才能坦然无畏。越是看似煎熬难耐的时光,为她留下的就越是点亮心灯的印记。而,对过去的谅解与释怀,也是与自己和解。把不断的纠结化为理性的终结,是人性的本能,也是成熟人格的深刻体现。当人性的本能化为本心,回归本源后,生命的旅程就会在顺流逆流之下的取舍中——灿烂繁盛时,浪恬波静;落寞凋败时,水波不兴——后者靠的是自己的信念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