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双陆陆九龄与陆九渊的故事
宋朝双陆陆九龄与陆九渊的故事
陆九龄 陆九渊
陆九龄是心学的主要开创人之一,著有《复斋文集》,所以人称复斋先生。陆九渊是陆九龄的弟弟,在家排行老幺,开创了心学,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存斋先生。接下来,详细的说一下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的故事。
陆九渊画像
陆九龄和陆九渊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陆贺一直很喜欢研究典籍,因为学识渊博,很受乡里人尊敬。陆九龄和陆九渊从小都很聪明,在父亲和兄长的耳濡目染下,都很喜欢学习、看书。陆九龄年纪稍大点的时候就被送到郡里去学习,无论是诸子百家、卜筮、还是阴阳等其他知识,小陆九龄都有所涉猎。读书以博见长。
而陆九渊相反,虽然小陆九渊也很好学,但是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不在于看很多书,而善于思考上,对于一个不懂的问题,有追根寻底的优良品性。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亲只是笑笑并没回答他,也许是觉得陆九渊还太小,给他解释了也不懂。但是较真的陆九渊,没弄明白很不甘心,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他读书更是孜孜不倦,经常能在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陆九龄、陆九渊受其父亲影响都爱好讲学,后一起创立了心学,在民间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陆九龄简介
陆九龄,字子寿,金溪归政青田村人,人称复斋先生。生于1132年,死于1180年,享年四十九岁他是儒家心学的开创者之一,下面介绍一下陆九龄简介。
陆九龄画像
陆九龄的祖先为避难,躲到青田村,好几世的子孙都定居在青田村。陆九龄的父亲陆贺,悉心研究典籍,很受乡里人尊敬。陆贺一共有六个孩子,陆九龄排行老五。陆九龄年幼的时候就相当聪明,年纪稍大点就在郡里进行学习。从诸子百家到阴阳、星历、五行、卜筮,没有陆九龄不涉猎的,爱好颇为广泛。当时正值秦桧这个乱臣贼子霸占了国家权力,不事礼法,于是就回了老家,跟着父亲、兄弟们一起讲学,即使是退休后吏部员外郎许忻对陆九龄也是以宾客的礼遇待陆九龄没有丝毫怠慢。
陆九龄在乾道五年的时候中了进士,本来是要到桂阳去任职,但是被陆九龄以双亲年老,需要奉养为由拒绝了,后来就改派去兴国军。还没去赴任,就碰到湖南茶民起义,陆九龄当即主持乡郡“义社”,带着自己的徒弟和乡人一起习武,防御起义军入境。等起义事件一过,赶到兴国郡治(今湖北阳新),立即整肃学规,劝当地的人好好学习,一时间学风大振。
后来被调到全州进行教授,也许是年纪大了,又或许是常年在外奔波落下病根,还没赴任就病死了,享年四十九岁。陆九龄简介就是这样。
陆九龄的思想观点
陆九龄是陆贺的第五个儿子,在陆家,每个儿子都各尽所能维护着陆家。陆九龄和陆九渊一起创立了心学,在一些观点上面和当时的其它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有所不同,那么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陆九龄的思想观点。
陆九龄雕像
陆九龄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作为,所以长期跟着父兄研究和宣讲理学,为学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在陆九龄看来,“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有点像我们政治所学的唯心论。自古以来,圣人所提倡的“道统”即是“心”,如果离开“心”就好像“无址”而“成岑”。陆九渊对繁琐支离的治学方法很不看好,要求废除纸上的那一套,多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认识自我,体悟本心。从而做到在面对利益得失能做到不失望,对于小事心中坦荡,不斤斤计较,泰然处之。反对“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陆九渊对求学者循循善诱,通过给他们讲道理启发这些人去自悟其中的道理。
陆九龄的思想观点,虽与朱熹观点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二人的友情。有“珍重友朋情切琢”的品格。在这点上陆九渊没有哥哥陆九龄大度,因为和朱熹观点不同,陆九渊和朱熹的关系并不好。晚年陆九龄还常常和张拭互相以书信论学。陆九龄著有《复斋文集》,所以世人称他为复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