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
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司马光个人履历
姓名:司马光
别名:字公实、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
国籍: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光山县
出生日期:天禧三年(1019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元祐元年(1086年)
职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主要成就: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
代表作品:《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官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追赠:太师、温国公
谥号:文正
司马光生平
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司马光在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公元1025年,司马池就教6岁的司马光读书。
公元1026年,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公元1031年,即仁宗天圣九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
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改任苏州判官。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
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
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选择了沉默。
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
嘉枯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
哲宗二年(1087年)因病逝世,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县现司马光宾馆{县委招待所}内,为宋代官衙遗址,内有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1.要头脑灵活,遇到问题从全局出发
2.遇到紧急的事,不要慌张,要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