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如何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如何评价司马迁
现代人能够了解到古代时候的事情,很多是通过翻阅古籍、史书等文献资料,而史记是中国相当重要的史书。当年司马迁在受到宫刑之后,就开始专心致力于史书的编写,这才有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一个男人遭受了宫刑还能够继续坚强地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司马迁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该如何评价他。
司马迁写史记插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年少时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文学才智,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司马迁努力学习字读书人字,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各种古文,比如《尚书》、《左传》、《国语》这些他都能一一背诵。
后来,慢慢长大了的司马迁前往京城来到父亲身边,而父亲是个好学之人,司马迁才来不久,便劝导司马迁出门游学,想让他踏遍天下去收集民间轶闻古事,若学有所称方能回归家园。司马迁听从父亲教诲外出游学,辗转全国各地区游历,经过了十来年之后才返回京城与父亲同聚。
回到京城之后,司马迁得以郎中的官职,后来年迈的父亲性命垂危之际向司马迁交代了后世,告诉司马迁祖上先人都是功成名就的,而到了他这一代却默默无闻,虽身为太史,但却没有好好的吧国家历史记载下来,为后世流传,他感到愧疚,然而幸得一子司马迁,所以将此重任委托给了司马迁。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太史一职,同时也接受了父亲交代的任务——着作史书,以传后世。于是,司马迁开始广招天下人才,其中董仲舒和孔安国就是对司马迁帮助最多的贤人。
在这些贤才的帮助下,司马迁开始着手准备起草史籍,然而就在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而且讨论的即将成熟之际他却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致命同时也是改变他一生的坎坷。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大军护送辎重以出兵打击匈奴,然而汉武帝的命令遭到了李陵的谢绝,不过谢绝之后,李陵请求带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没想到在路途中李陵之军遭到匈奴大军的围攻,李陵没有抵抗而是弃械投降。
这样的事情让汉武帝震怒,而且朝中之臣也都声讨李陵,但是唯独司马迁却说李陵之功可以抵过,罪不该罚。说李陵降敌只是缓兵之计,好在敌军内部窃取机密以报汉朝。但是司马迁这番话遭到反击,最终李陵一家被灭,司马迁也连坐。
本来司马迁是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罪名被定罪的,而依据汉朝的法律诬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依律当斩。但是司马迁考虑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父亲交代的遗愿也还没有做好,所以便请求皇帝以宫刑代替死刑。
在接受宫刑之后,司马迁更是马不停蹄的继续完成他的着作,本来该死的人却厚颜无耻的以服刑赎身,这样的屈辱让司马迁更是不敢懈怠。直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的巨着《史记》正是完成,全书一百三十篇,526500多字。
如何评价司马迁
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极其严谨认真,而且坚持“实录”精神,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反复核对史实。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这样评价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意思就是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对司马迁的评价图片
2、爱憎分明: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做到这点非常不易;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所以说,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
3、史家绝唱: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还能栩栩如生地刻画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所以《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史学家,在编写史书之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客观地来叙写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这一点正是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最明显的特点,从中也说明了司马迁是个注重真实的史学家,不愧是史学界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