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三国时期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三国时期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三国时期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七擒孟获的故事

七擒孟获,是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先生的一篇有名的故事,被编著在《三国演义》中的。虽然故事是编的,但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善察人心,还是比较到位的。还有就是,看着揪心的剧情,还是比较爽的。

image.png

孟获画像

当初刘皇叔称帝了,然后驾鹤西去了。这个时候,南方的少数民族不老实了。觉得这个国家这个时候最虚弱了,自己攻打这个国家最合适不过了。它会生乱,整个国家也没有什么精力来应付自己,自己打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就这样,少数民族就带着军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可是他们估计错了对手,他们的对手是诸葛亮。这一伙少数民族被称作“南人”,他们就是属于那种唯物主义的,虽然可能会有什么自己的信仰,但是不随便听从别人的传说这一点绝对坚持实践出真理。

这一点,在他们的首领,一个叫做孟获的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诸葛亮为了稳定国家,亲自出征,有些人是把诸葛亮当神的,就发动叛乱把孟获绑了送给蜀国了。孟获不服气,一般人觉得你就是说我砧板肉,不服拉到。可是诸葛亮有自己的思量,要让孟获心服口服,于是两边开始打仗。诸葛亮打仗一直都是用脑子的,姓孟的这一点还差了一些,就被诸葛亮加上第一次一共捉了七次,终于服气了,不服气也腻歪了估计。就这样,归顺了。

这段故事,也是和空城计一样,成了丞相的佳话。

七擒孟获是真的吗

首先,要说明一点。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被罗贯中也好施耐庵也好,写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丞相英明的人物形象。故事读的过瘾,也就看看罢了,也或许,还可以从其中悟出一点人生道理。

孟获画像

孟获是南人,那是当时的历史年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大概生活在中国的四川南部,也或者更往南,就是尼泊尔、印度什么地方。就像是当初北方的匈奴那样,不听劝。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南人骨子里有一种倔强,你让我服了,我这一辈子都归顺你。这一点,匈奴是做不到的。因此,和中原才会那么的相爱相杀。

话题说回来,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丞相在刘皇叔死了之后,为了安稳朝纲,各种的出师,也打过不少的胜仗,让不少的国家归顺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南人。罗老先生当初就是根据这个,在自己的书里面,说了丞相是有多未卜先知,人格魅力是多么的巨大,让人是多么的敬佩。

故事虽然不是真的,可是情节是真的很好看的。不止如此,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人物服务,每一本书都是为了作者服务。那么好的丞相,那么正统的刘皇叔,这本身就是有它自己的现实意义在里面的。回想那个朝代,再联系一下诸葛亮是怎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劝谏。至于统治者究竟能不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

七擒孟获分别是哪七擒

第一次的时候,诸葛亮先是设下埋伏,然后再派人把孟获给引过来。孟获进入了诸葛亮的埋伏,被诸葛亮活捉了。但是孟获心里不服,觉得是我自己不小心,不是你的本事,所以我不信服你。诸葛亮要的是归顺,所以就把孟获放了。

孟获画像

第二次的时候孟获打仗又打败了,但是他觉得胜负是兵家常事,等到下一次的时候,他一定会把诸葛亮给打败。诸葛亮就笑了,把孟获给放了回去,说等他准备好了再说。

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傻瓜孟获让弟弟诈降,诸葛亮是谁,怎么会看不破这点雕虫小技。于是将计就计,在酒里面下了药。这一天晚上,孟获去打诸葛亮,但是毫无意外,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孟获又被捉了,这次他说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喝酒把自己的正事给耽误了。

第四次的时候,孟获扮作鬼神,但是诸葛亮自然有他自己对付孟获的方式。孟获一次比一次落得狼狈,还是不服气,连借口都不找了。诸葛亮也不生气,又把他放回去了。

第五次的时候,孟获去求援助了。但是找错了人,被人给绑了,直接去送给了诸葛亮。孟获说自己失误,不服气,所以诸葛亮高风亮节的又放了他。

第六次,孟获让自己的妻子帮助自己,在打仗打不过之后又使出了诈降这一招,依然被诸葛亮识破了。孟获这时候说,如果下一次诸葛亮还能捉住他,他就归从。

第七次,两军再次大战,孟获彻底心服口服,真的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