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教学
作文指导教学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指导教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文指导教学1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学习确立中心,围绕中心选材,及构思方面的知识。
2、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领会“立意、选材、构思”的写作思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3、情感体验:感悟成长,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点:
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点滴琐事,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心中事、心中情,转化成文字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下边我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了童年的鲁迅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走进严肃规矩的三味书屋生活的经历,虽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但毕竟要长大;林海音笔下的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被嘲笑排挤的丑小鸭通过努力的追求最后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著名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用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成长中要学会超越苦难,要慎重地做出人生的选择;方仲永以自己的身世向我们讲述人要在学习中成长。总结这五篇课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多媒体展示,第一单元——成长)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成长”这个话题。(多媒体展示)
二、走进作品,感受成长
回忆你曾经读过的与成长有关的文学作品,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个片段或细节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对成长的感受。(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思索考虑,组织语言)
4-5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知识掌握的真不错,而且不少同学还读了很多课外书,并且真正读出了作者的心声,那么到底什么是成长呢?
三、走进生活 体验成长
什么是成长?哪些算成长?(学生自由回答既有身体的成长,也有精神的成长,明确后者是重点。)
教师结合图片小结:(多媒体展示)
成长是智慧,是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成长是孝心,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长是爱心,是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成长是超越,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从哑哑学语,到跌跌撞撞的学走路;从一笔一画地学写字,到流利地朗读课文……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成长,下边我们就来讲一讲“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吧。(多媒体展示)
四、写作指导:
1.明确“话题”意义,这是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第一步。对给出的“话题”要仔细揣摩,归结其字面意义,由此找准立意的切入点;
2.将“话题”化大为小,可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
(1)扩展法
我们不妨在原来的话题基础上加以扩展,以增加内涵而达到缩小外延的目的。扩展的方法主要在添加些限制性成分,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后,文章选材、主题或中心论点的指向会更加明确和集中,以便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而有机展开。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丢弃“诚信”之后》等,就是如此。
(2)探究法
围绕话题,多提一些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写作的思路会越来越来明确,愈来愈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就形成了,能顺利地实现“化大为斜”。
(3)类比法
就是将话题同其他类别的事物相比较,用其他事物的特点与规律来体现本话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话题作文。
3.要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话可说、最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五、话题训练:
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呵护,也有寒风雪霜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评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怀高远,实现了超越。尊重关爱,让我们学会宽容;挫折磨难,使我们变得成熟。在经历与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思考?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为了方便搜集素材,有以下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路:
①小时候你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而现在你又最爱看什么样的节目?②小学时的你和现在的你在学习、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③在你与朋友的交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原则是否有所改变?
④针对一件事(如老师的一次批评、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朋友之间的误会等)你以前和现在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⑤从小学到初中,你的知识积累有哪些变化?(课内与课外)
(一)、作文命题
由于命题作文内容广泛,应注意缩小题目,以小见大。常用的命题方法有:
①扩展话题法:在所给话题前加上适当的词语,从而拟出比话题更加具体的题目,如《成长与责任》、《┅┅伴我成长》等。
②驰骋想象法:由所给话题展开想象,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从而拟出新颖独特的题目如《成长的颜色》《成长的滋味》。
③拟人拟物法:运用拟人、比拟的方法把所给话题拟人化,从而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成长的脚步,你慢些走》。
④比喻引申法:在所给话题原义的基础上,分析其比喻义与引申义以次为题目。如《我懂了妈妈的心》《那一件事改变了我》等。
⑤引用诗词法:运用所学过的与话题有关的古诗词、名言、歌词等为题目。如《不想长大》《天生我材必有用》等。
(二)、作文立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会学生在作文的时候能够说真话,诉真情。
①从实立意与从虚立意:如这篇文章中写事,写人都是从实立意,而象写《成长的滋味》《成长的颜色》,则是从虚立意。
②肯定立意与否定立意:如《成长与责任》是肯定立意,《不想长大》则是否定立意。③顺向立意与逆向立意:逆向立意常常能够出奇制胜,如《成长的烦恼》《成长的代价》,反弹琵琶,容易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但反弹琵琶也要成曲调,切忌乱弹一气。
(三)、作文选材
①不涉禁区,要积极健康。文章总要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思想,只有健康的思想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
②避生就熟,得心应手。由于生活阅历,知识视野,思维水平的限制,中学生不可能什么都懂,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③弃故纳新,与时俱进。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有时代感。
④仔细推敲,巧立名目,命题要新(见作文命题)。
【优秀范文】
1、成长的烦恼
成长的过程,就是烦恼的过程。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似乎也没什么烦恼。
小学几年,风平浪静,父母为我撑“杀,老师为我挡风,我这棵幼苗在全方位的呵护下,丝毫没有受损。
初中时,在语文课上学会“烦恼”一词,凝神想想,走入初中的我并没有烦恼。我拘谨,说话不敢大声,考试没能得到前十名,数学竞赛落榜,苦心经营的班级活动效果不佳……最令我烦恼的是考英语特长班名落孙山。父母没有怪我,老师没有怨我,同学更是真诚地鼓励我。我摔倒了,没有流血,但那个青紫块叫我更疼。我沮丧,我自责,我的心在淌血。我开始感到烦恼并不是那么轻飘飘就可以遗忘的,我辜负了那么多人,伤了他们的心,我对不起老师和家长的辛勤培育。
现在,我上初三了,站在人生又一个岔路口的起点上,我将面临新的选择。如今,是为了分数烦恼,面对那不如人意的分数,心里连着打起了问号。“回家怎么交待?老师会不会批评?同学会不会讥笑?”说实话,心里真没底儿!我不想再尝摔跤不流血的滋味。人为什么要长大呢?为什么一定要跌跌撞撞才能长大呢?
成长的烦恼如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完,于是我有了答案:不要为失意而烦恼,更不要为烦恼而烦恼。人是生命的主宰!踩着时代的节拍,让我们勇敢面对成长的烦恼?
2、我长大了
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划破宁静的夜空,我随着一颗新星的升起出世了。我睁开眼的一刹那,发现我已经长大了-题记
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冥冥谢幕了。
我不禁感叹:“我长大了!”
岁月匆匆,似白驹过隙一半,倏地,我已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娃娃变成了一个中学生,还没等我细细品尝,童年就弃我而去了。
虽然我长大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个孩子,他们就想保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护着我,使我失去了同龄人原有的自由。有时我也埋怨过他们的溺爱,甚至想大声告诉他们:“我长大了!但是我始终知道,他们是因为爱我才护着我的,想到这里,我收回了那句话,我不想让父母伤心,我理解他们的心,但是我的心也在哭泣,我也在等待他们的理解。一天,我向父母提出了去同学家玩的要求,他们并没有阻止我去,而是放心的让我去玩,我很惊讶,带着疑惑走出了家门,就在这时,爸爸叫住了我,对我说:“要不要爸爸送你去?”我停下了脚步。对爸爸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我长大了!”这时的我心里特别舒服,就像一块掉在半空中的石头落地了。爸爸没有说什么,而是对我微微一笑,在他的脸上,我看见了他对我的希望,也看见了他在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育。每个父母对自己儿女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爱,这种爱是不需要任何言语的,父母默默地付出他们的爱,而我们做儿女的也在一点一点的感受,一点一点的回报。
我长大了,肩上的任务也重了,不仅仅极限于幼时的吃喝玩乐,少时的学习知识,我要学着帮父母分担些什么,要让父母觉得他们的儿女在成长,让他们感到轻松,这才是长大了。
作文指导教学2
1.存在问题
1.1人性的泯灭。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这恰恰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拔苗助长,好高务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则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
1.2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晓苏则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2.研究对策
2.1进行人文性教。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2.1.1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1.2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猬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在二年级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鸭子掉进坑里了,它该怎么办呢?(“呼救”“自己想办法”)哪些动物听见了,或者看见了,它们会怎么做?如何对话?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自由组合排练童话,并当堂表演、评议。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综合抉择、开拓创新的阵地,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2.1.3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2.2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2.2.1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如:我为学生设计的《小猫钓鱼新法》、《1234567的演变》等文题。这些文题令学生耳目一新,立刻引来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小猫设计了许多种钓鱼的方法。学生们运用“克隆技术”“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设想,使小猫钓鱼法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面化发展,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时代性。
2.2.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一次,我让学生每人命一个自己最喜爱的作文题,73%的学生命的是想象作文题,如《二十年后的我》、《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市长》、《假如地球的寿命只剩三天》、《如果我会七十二变》、《我想象中的王国》……。
再有这么一个教例:一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是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离题。笔者认为,这篇作文应给高分,因为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千万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文教学是能反映学生意识的特殊教学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让作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文指导教学3
一、教学目标 :
1、写一处景,注意抓住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题目自拟。
2、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二、教学重、难点:
注意抓住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
三、教具准备:
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
四、教学程序
(一)作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参观飞达制衣有限公司。
2、填好观察记录卡。
(二)作中指导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早就听说我们联合镇的飞达制衣有限公司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是个美好的去处。上个星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了这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看的时候特别兴奋,一边看,一边说,一边认真的记录。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作文。把这优美的景色,优雅的环境介绍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呢?一齐读。(老师挂出小黑板)
注意抓住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作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2、情境再现,明确中心
现在,老师再次让你们欣赏这一处美景,看完了录像,请你告诉老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站在左边放录像),边看边指点。同学们看,这就是公司优美的厂区,你们再看,车间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大家仔细瞧,产品陈列室里是多么的豪华、气派啊!
师问:谁来说说?有没有不同的感受?谁还有补充?我们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真情实感,这样,这篇作文就有中心了。(师在有中心下画点)
3、选材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⑴号表格,教师拉出投影片,观察记录,请你读一读你观察记录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的选材是否符合这次作文的要求?
师问:谁来发表你的看法?还有哪位同学记录的内容跟他人不一样?谁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认为你的观察记录还有哪些地方要修改、补充的?请赶快修改、补充一下。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记录得也很认真。
4、习作指导:
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描述一处景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的景物你准备如何安排?(地点转化)你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安排,老师很赞同,这样就显得很有条理。
师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写的时候,是不是都要按这样的顺序呢?比如说:产品陈列室是不是一定要放在最后呢?对,像这样也就是做到了——有条理。
小结过渡:不过,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这间的衔接。
那么,如何具体地写出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填完成的那一张表格,也就是⑵号表格。(老师拉出投影片)
谁来说说《鸟的天堂》这一课。还有谁来补充?(你课文学得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草原》这一课?刚才几位同学课前作业 完成的很好,如果你有填错的,请赶快改过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就可以知道,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看到的、听到的、联想到的景物的静态(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和动态(声音、活动变化等),就能把景物静态、动态的特点写具体,这样就做到了内容具体。
板书:看、听、想、静态: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
动态:声音、活动变化等
师指“内容具体”说:当然了,写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能突出一两个重点地方就够了。
5、编列提纲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⑶号纸,根据观察记录和我们刚才讨论的内容列出提纲。(教师拉出投影片)
师提示:根据你准备写的内容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板书:题目
材料安排做到有详有略,哪些段落要进行景物静态、动态描写,在提纲中做上记号。
谁来把提纲读给大定听听,指读,大家听一听,他的提纲编的怎样?
同座互评提纲,在提纲评估表中进行第一次互评分,提出修改意见。
各位根据修改意见修改提纲。
再次互评提纲。
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确定的题目、中心与众不同,材料安排也很有新意,值得大家借鉴,请你读给大家听听。
好,老师想问你:详写的部分你打算如何安排?
我们编写提纲时也要力求像他这样把详写部分编具体,请大家快速修改自己的提纲。
师述:同学们编出内容不同的提纲,就能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来,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纲中的详写部分练说一个片段。
刚才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多数同学都在说厂区和车间这两部分,只有少部分同学在说产品陈列室,确实这部分比较难说,这少部分同学很了不起,刚才老师听到你说的就是产品陈列室,说得不错,就请你来说说。我们听一听,他说的好不好,有没有把景物静态的特点说出来?注意了,你首先要交待你的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
还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你能不能帮他把豪华、高雅、气派这一点说具体些?你刚才说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说一说?就这样的内容,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指说。
小结: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说法,顺序安排上可以不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也有所不同。
6、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你编的提纲动手写作文,写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书写认真。好,这样这次作文目标就出来了,拉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看,最后三条是我们作文的常规目标。拿出草稿本,开始动笔完成这篇作文。
板书:
题目
按顺序 静态:形状、大小、颜色、数量等 内容具体 看、听、想 动态:声音、活动变化等
(三)作中评改
1、导入 新课:前一节课,老师指导同学们写了一篇作文,介绍了飞达制衣有限公司的优美景色,这一节课我们来上一堂作文评改课,请同学们拿出作文目标,回忆一下,作文前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答:⑴注意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自定题目,写一篇作文。
⑵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⑶执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写具体。
课前,老师认真地阅读了同学们的初稿,我发现一部分同学写得很好,达到了这次作文的目标。(板示)他们将获得这次作文的耕耘奖。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写飞达制衣有限公司这一处景物时,没有能够具体地写出景物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在有中心、有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别灰心,只要你们上好这节评改课,认真修改,你们的作文也一定能获得耕耘奖。
2、按作文目标评改
我们先来看看“有中心”这一条,还记得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怎样做到有中心的吗?
生答:在描述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或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感情。
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郭亮的作文,快速默读,用“~~~”划写他独特感受或表达他感情的句子,想一想他这一条有没有做到?
(生划,请一生说,师划)
这样写我们一读就知道了他写这篇作文的目标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自己的作文,进行自评,如果你也做到了这一点,就在相应的等第栏里打“√”。
2、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默读郭亮的作文,用“”划出文中表示观察点的词,想一想他是怎样来写的?
生答:站在厂门口→来到厂房二楼车间→产品陈列室,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这样写就很有条理。我们再一齐来欣赏郭亮作文中写厂区动静结合的片段,轻声读思考:他是怎样把厂区动态和静态的美写具体的?
生答:⑴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写厂房再写喷水管,然后再写草坪、棕榈树。⑵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方法,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活动、变化等来写具体的。
小结:老师也觉得他在写厂区静态和动态的美时做到了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两条(指板书),符合作文目标,不仅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厂区静态和动态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写得不怎么好的片段。轻声读一读,思考:这个片段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生答:虽然按一定的顺序写了,但没有把车间忙碌的景象写具体。
该如何修改呢?为了帮助同学们把这个片段改好,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车间忙碌的景象。(放录像)根据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车间忙碌的画面,结合这位同学的片段互相讨论如何修改。
⑴同桌之间互说,请一生说。
生说:从整体到部分,点面结合。
这样改就把车间忙碌的景象说具体了。有没有其他的修改意见?如果把忙而不乱、井然有序这个方面放到后面去说,这段话又该如何修改?
生说:可以先点后面,加入自己独特的感受:管理有序、秩序井然、为乡镇企业具有如此规模,先进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感到自豪。
说得真好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根据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两条进行自评,做到的不要谦虚,请划“√”,未做到的也请诚实地划“×”。对作文目标中剩下的几项也完成自评。
综合评价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作文目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先说说你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谁先来说一说?(请两生说说)
3、修改、自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作文目标的顺序,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增、删、调、换、订”的修改方法(出示),逐条修改自己的作文。
互评、互改
同桌交流进行互评,对照作文目标给你的同桌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根据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帮他修改。
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作文评改课,同学们的作文跟原来相比一定有了很大进步,俄文质量得到提高的不仅可以得到耕耘奖,教师还将授予你百花奖。互评之后仍需要修改的同学将继续修改,已经定稿的同学就请拿出作文本誊写。
(四)作后评讲
1、概述此次习作情况。
⑴表扬优生,鼓励进步生。
⑵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2、佳作赏析
⑴出示佳作,各自默读。想一想:你觉得习作好在哪里?给你什么启发?
⑵集体交流、评析。
3、组织修改习作。
⑴自改。
⑵同桌互阅。
五、教后反思
训练学生的作文源于实际生活。“实际生活是训练作文的源泉,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学会学生观察生活中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前些天,我们便组织学生去“飞达”浏览,在游览的过程中并适当加以指导,孩子们用眼看、耳听、手摸、脚踩、鼻嗅等多种感官来感知身边的景物,他们像画家一样,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记在了观察记录表上,为完成好这一次习作积累了真实可信的素材。
作文指导教学4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至今已经十六年。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教育对象——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也存在许多困惑,这些促使我对教学实践不断地思考。
第一次教《背影》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我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母亲在我插队、考大学、择业等重大问题上对我的支持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两次教学中,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更令人感动的是,两次都有学生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我曾经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教材、教法上,放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为我最关注的是学科能力。然而,《背影》一课的两种教法所带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给我的触动很大。我问自己,我在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置于次要地位。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甚至是以听代思的学习。师生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缺乏“人”的互爱与互信,缺乏民主的、融洽的教育气氛。但是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看待学生。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对待学生,似乎已经不可能。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要确认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以往教学理论和实践所看到的诸如教材、教法、作业、分数等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学生的认知活动(学习活动),绝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绝不仅仅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有个性、有行为的人全身心都参与和投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其次才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才是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学生的认知活动也只有在首先成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活动的时候,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正像前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的:“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反思自己教《背影》一课的得与失,第二种教法之所以成功,绝不仅仅是引学生入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而是把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语文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之后,他和父母的生活经历、他对父母的感受认识——这些他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了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人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学生的学习被融入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的过程之中,成为学生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又怎能不印象深刻呢?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利于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都应进入教师的视线之内,并被有机、巧妙地贯穿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于是语文课不再是如学生所说的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如一日不变的、单一的文章阅读课,也不再是令学生厌烦的、枯燥乏味的语言分析课,而是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新的学生观使我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把握和调控。例如:过去我们语文课搞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以前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有了明确的学生观,我在教学中,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利益,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我教初中时坚持开这个课,两周用一节课来进行。教高中时,从高一到高二,仍然坚持开这个课,
每节课用5—10分钟进行,起名为“生活交流”。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不少学生的`“生活交流”不是一个人完成,常常是带动几个人一起完成。每节课都有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受说给大家听,或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或鉴赏时文,评论名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先让两个学生介绍陶渊明,讲陶渊明的诗,然后师生再一起学习《归园田居》等作品。我认为学生不仅应该了解陶渊明诗歌真实、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更应该了解陶渊明这个人是如何地率真、自然,了解陶渊明其人与其诗是怎样紧密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之后以自己的品格来构成艺术形象的少数诗人之一。这些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拓展出去的内容,正是以其光彩的“人”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灵,吸引他们去读诗,去背诗,去体味诗。
当然,这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单纯的文学课,而是在首先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部因素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中充满激情地学习语言,学好语言。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然要着眼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作为“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必然是在学生主观意志的作用下才可能实现。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的精彩讲解、深入启发,都只有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我需要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开始学习过程。因此,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必须在“转化”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动。这样,我在处理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着眼点立足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上:学生是不是在进行自主的、有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发挥,学生的个性是不是得到展示,学生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实现。例如:讲《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过去我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学。现在再教这篇课文,则先由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可以有不同看法,允许保留意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个人研读、集体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效果。
把学生看作“人”,教师就必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接受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才会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地想像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初一的语文起始课,我不是讲学习的内容、要求和安排等,而是以训练学生说话为突破口,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上课,学生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回答。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我的年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志向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就连我的星座、属相,甚至我的先生、孩子,他们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在这些有趣而广泛的问答中,在宽松、和谐、自由、热烈的气氛中,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了,师生的心贴近了。我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诚话语和真挚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真人、真心、真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谈,如何与年长者对话,而且还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学生和老师作为“人”都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问题。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始终不能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学生在思想上犯了错误、学习上遇到困难、心理上有了麻烦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能洞悉这一切,并且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教训式的,不是命令式的,也不是恩赐式的,而是在平等、真诚、尊重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和帮助,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解。
教育观的核心是学生观,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时代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再把语文教学仅仅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将之视为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发展为语文教师已经明确了的。以人教人,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作文指导教学5
一、教什么
听XXX老师讲座,她多次提到了“依标据本”,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平时都是以此指导自己把握每一课教什么,怎么教。
要对自己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就少不了读《语文课程标准》、课本及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
1.读课程标准,明确本阶段习作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课标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讲的是学生习作时的情感与态度,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讲的是知识与能力,要学生懂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对身边的事物,了解越清楚,认识越深刻,掌握越全面,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这是谈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会表达,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2.读教材、教参,揣摩本册习作要求。
本册习作需要学生练习的写作方法,主要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因此语文书上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透过这些编排,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本期习作训练重点就是练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怎样教
1.调动习作愿望和激情,激发习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与态度的认识。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感受,一个人爱好做某件事,乐于做一件事,不管事情有多艰难,他都不会感到累,而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使自己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够让学生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就不愁他们写不好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无论是进行练笔还是习作完毕后,我都会迅速把全班的作品,通览一遍,选出好的篇章或片段,常常采用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朗读给同学听的方式,还激情洋溢地赞赏他作文的优点,让学生获得令人愉悦的的成就感。并让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让他们体会到同学习作的妙处,感到我也可以这样写,产生我也要写好文章的欲望。而且我每次都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优点或闪光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习作中有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采取这种方法后,发现我们班的学生现在都很乐意写作文、改作文。其实这就是落实课标中所说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每单元教学前,我都养成了先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的习惯。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我要学什么,又该怎么学,提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因为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如:一和八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和五单元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方法,在习作时,就能恰当的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3.在课文教学、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有目的地进行练笔。
本册课后出现了三次小练笔,这些练笔都是针对本学期习作训练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安排的。通过阅读各单元的课文,我觉得虽然都是训练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法,但是每次侧重都不一样。
练笔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侧重引导学生能表达独特的感受。
练笔二,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穷人》,侧重指导学生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这就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脱离故事发生的年代、社会、环境等背景,还有把握文中桑娜和渔夫人物性格,来讲述故事的发展。
练笔三,展开联想和想象,侧重训练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感受,选择嘎唆告别村庄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中的一个感人场景写下来。
每次练笔要指导学生按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练习才能收到实效。除了书中编排的小练笔,我还根据课文设计了几处练笔。《山中访友》第四段,创设来到海边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仿写句子;《中华少年》第一小节,展开联想抓住祖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仿写诗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老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关心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
比如: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制作陶艺,布置学生准确运用动词描述做鞋子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练习动作描写的好机会。学校秋季运动会,让学生描述运动会竞争激烈的场面,表现运动员那种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精神,就可以训练学生场面描写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4.习作指导。
(1)读题、审题、拟题
习作要求与提示告诉我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读要求,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确定自己该写什么的问题,做到不跑题;读提示,要引导学生想想怎么写,做到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准确表达。
“题好文一半”,题目好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立意新颖。命题是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为此在三单元作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拟题的主要的方法:一是以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为题;二是以能表现你习作中心的词语或短语为题;三是文中的能表明中心的一句话;四是命题时在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旁加上能表现人物、事情特点的词语。并带着学生具体感受、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样给文章命题的,如:《詹天佑》《争吵》《全神贯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心灵去倾听》《索溪峪的’野”》。这样学生命题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做到准确、新颖。如三单元习作题目有:《一本沉甸甸的字典》《一双有力的手》《门》《请跟我来》《好邻居──李奶奶》。
(2)构思、选材、表达
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些学生东拉西扯,看不懂写了什么。这是学生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造成的。我们要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学生构思,帮他们理清表达的顺序,要求写作文要一段一个意思。平时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也是一段一个意思,明白这样写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如何选材,首先要使学生懂得:选材要为中心服务。写作前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然后和同学一起想想、评评所选的素材,是否能表明中心。学生就能比较好地取舍习作材料。
习作指导时进行口头表达,能使学生头脑里的内容清晰化、条理化。发现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流利地表达,有内容地表达,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引发共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时,我手写我心也就水到渠成。
5.习作讲评与修改。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就我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我更偏好在作文讲评与修改这一环节下功夫。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习作指导过多,造成学生立意一致、选材雷同的局面。讲评之前,老师一定要围绕习作目标全面分析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作文优点是什么,存在什么共性的问题,有优点全体表扬,有问题要指出;优秀习作能在哪个方面给全班同学提供帮助;或哪些学生本次习作有进步,要给予展示、表扬。这些情况了然于心,我们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本册第五单元习作,写自己的伙伴。习作前我以《少年闰土》为例,谈如何选材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但是很多学生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人物特点,表达详略不得当,描写人物不形象生动。前两个问题,我认为是由于没有重视让他们学习《少年闰土》的板书,给作文列提纲,导致那些表达方法在他们脑海里只是浮光掠影。解决办法就是指导他们列提纲。描写人物不形象生动,可以学习顾铮昊的《我的好朋友任翰祥》和颜塨洵的《搞怪的书迷苏浩宇》。如:顾铮昊在作文中抓住了任翰祥容易哭和爱踢足球两个特点来写,把他只要受一点委屈就会眼睛一红,眼泪就流出来,脸也立刻急红了,刻画的形象传神。他爱踢足球则通过具体写一次足球比赛,他采用使诈这一招,让我方虽处劣势却取得胜利,表现他聪明智慧,善于踢球;写他只要有空就会在不适宜踢足球的小区踢球玩,表现他对足球的热爱。
提纲示范:
佳作赏评在赏读、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小作者如何准确运用语言、怎样贴切地表达,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小作者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一种学习和借鉴。再加之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启迪的过程,会促使他急于再读和修改自己的习作,良好的修改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
欣赏佳作后,要鼓励学生不仅学习,更要创新,从而防止千篇一律。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思考、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病文诊断
病文诊断,不要点明是谁的习作,这会让学生羞愧,有一种挫败感。要说明这是大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以这篇作文为例,而且修改过后,要找病文的习作者进行面批,让他们感到有进步,有信心写好作文。
6.给学生充足的习作和修改时间。
六年级教学任务重,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上是习作指导或讲评后,让学生回家写。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觉得这样可以节约一两节课的时间,虽然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尚能过关,但一到考试就觉得学生习作能力不强。我想可能是有导没有及时练的缘故;也可能是学生觉得反正回家写,听不听没关系的缘故。所以这学期,我都是让学生当堂写,当堂改。这样做后,我体会到:当学生心有所动,有写作欲望,感到不吐不快的时候,抓住时机,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表达。他们的文思就会如同欢快的泉水流淌出来,写出来的作文,就不愁文不从字不顺,情不真意不切了。因为占据在他们心中的人物是鲜活的,笔下的人物也就个性鲜明、传神;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情景是清晰的,笔下的情景也就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