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表达感情)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最近的心境总是孤寂的。身体又欠佳。每日捧着手机瞎忙活,到头来竟又是一番寂寥,萦之不去,无法排遣。思来还是因为自己耽于自己的各种情绪之中,不知克制,不知矜持——少说多做吧还是。冀州的天气比哈尔滨热的多。夜里时分,家里人开空调,吹电扇——我却总要关闭窗户,裹紧被子才能入睡。总是失眠,一夜之中又要梦醒好几次。“失眠——做梦——梦醒——失眠……”这种无休无尽的模式,每日都在我的身上重复。而在梦醒与下一场梦的那些间隙里,我总会去试着回想一些诗。昨晚,就想到了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
题目点了“寄”字。“全椒”是地名,在滁州。“山中道士”也是一个世外隐者吧作者是韦应物,字义博。京兆杜陵人。他早年是唐玄宗的侍卫。后来弃武修文,发奋读书。知过滁州、苏州。后来人称他为“韦苏州”。“苏州”好啊——说这首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郡斋”就是府衙。今天衙门里有点冷,我忽然想到了那位在山中的朋友。和孟浩然那句“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很像。不过韦苏州的诗更简练一些,两句诗便说清了。其次,这句的“冷”字是笼罩全诗的。再其次,“客”字就是指“山中道士”。但是用“客”字就更能展现出道士的那种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感觉。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是诗人想象到的道士的生活。道士此刻应在深深的寒涧之底捆束柴禾,归来好用这些柴禾来煮白石。“白石”就是某种道家用以修炼的矿物吧。——这两句诗是想象中的道士的动作。给我的感觉是很清苦。南宋有个词人姜夔,他的词风和韦苏州的诗风很像,正巧姜夔号白石。这是我突然想到的。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这两句说诗人自己想要持着一瓢酒,去慰问这风雨之夜中的道士。先说“一瓢酒”。诗人还有首诗《简卢陟》,里边也有“一瓢酒”——“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后人总有欲把“一瓢酒”换成“一壶酒”的。《简卢陟》那首诗咱们先不讨论。在这首诗里,我个人觉得,是不能够换成“一壶”的。“壶”是人造的,是精巧的,远不如“瓢”能带给人那种天然的、质朴的感觉。“瓢”字和全诗的整体氛围是非常和恰的。当然,不是说换“壶”字不可以,而是用“瓢”字更贴切。再说“远”字,我觉得在这里它是一个虚字,但是它给我的感觉是,诗人和道士之间是有一个空间上的距离的,这个空间距离就达到了某种旷远空灵的状态。这是第一。第二,若这个字是实字,风雨之夜,远来慰问,则更突出了诗人对于道士的情谊。这是第二。最后,再说一下“夕”字,从第一句的“朝”,到这句的“夕”,它还有一个时间的流动在。然后下一句。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我虽然想远去慰问,可你是个隐者,本来就行踪难觅。现在满山又都是落叶,我该去哪里找你呢?这句诗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内容类似。不难懂。但是我想提一下“空”字,既然落叶漫山,又怎么会“空”呢?不是还有落叶吗?——我想到的解释有两种。第一,因为没找到道士,或者诗人想象道士不在山中,所以山是空的。山因友人在而“不空”,因为友人不在而“空”。第二,这里的“空”字是为了表现某种感受。和前文“远”字的第一点用法一样。都是用这个字来营造一种与全诗相恰的氛围。这里的“空”字大致是要表现一种悠远的、寂寞的感觉。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首诗的细读。
其实韦苏州长久以来也是一位相对被主流所忽视的诗人。他的诗虽然归于王孟一派。但却不及王孟的那种“天然”,相对来说,他更多了一些“人工”的斧凿气在。他的诗虽然表现的风格都很清冷。但是这种清冷是有意被营造出来的,是他情感的外放与投射。这点他和陶渊明很像。表面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水面以下是波涛汹涌的。所以苏轼说他和柳宗元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韦苏州和柳宗元还不一样。柳宗元虽然也写山水,但是在某些地方和后来的秦观相似。他的诗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凄厉的,是痛苦的,是哀嚎的。而韦苏州相对要矜持一些,他也冷、他也寂,但是感情是有克制的。(我觉得这和作家的个性与遭际有关。)还是说,后来的姜夔和他在某些地方有点相像。突然发现韦苏州的好多诗我还没读过。也突然发现我好像更喜欢他了。下一首说柳宗元吧。以上。
2023年7月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