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灰雀教学设计一等奖

灰雀教学设计一等奖

1、灰雀教案

【教学思路】

本课为精读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字词,初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以列宁的故事引出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谈话,从中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以及列宁的教育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

image.png

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出示列宁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列宁的故事,由以前的故事引入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⑵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 ”。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 ”。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⑶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三、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板书

灰雀

字音: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字义:郊外 可惜 诚实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讲解

1、出示幻灯片或挂图,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情景。

引入课文:

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多媒体,体会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提问: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朗读课文第二段。用多媒体演示灰雀不见了的情景:

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它究竟到哪儿去了呢?

3、朗读第三到第十自然段:

多媒体演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情景。

学生默读课文,将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分别划出来。

分析小男孩的话(重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

⑶“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提问:小男孩的话中有一个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说自己没看见灰雀,最后却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分析列宁的话(让学生体味列宁的教育艺术):

⑴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从小男孩的话中,已经听出来灰雀是被小男孩带走了,可他并没有指责小男孩,却顺着小男孩的话说下去,为什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⑵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真的只是言自语吗?列宁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和声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的转变和列宁的教育艺术。

4、朗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由多媒体演示这一情景:

提问: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虽然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惭愧。)

列宁为什微笑?

(他为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感到欣慰而微笑。)

列宁为什么问灰雀说话而不问男孩?

(列宁不问就已经知道小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问灰雀,既照顾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表现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诚实行为给予无言的鼓励。)

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三、拓展学生思维

1、文章写了第1天和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宁、小男孩和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四、板书

不见了 回来了

灰雀

列 宁 小男孩

教育艺术 诚 实

2、灰雀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1、看图说话:

2、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3、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4、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5、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导读激情

列宁喜欢灰雀: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准备内容: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

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男孩喜欢灰雀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右图)

教学后记:

设计完这一堂课,自认为结合了众家之精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从课堂上下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本节课有三个不足:

1、课堂常规不到位。

开学初,对课前准备、课堂坐姿、端书写字姿势都有明确规定,在前一周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有时上课也因为顾及课堂内容的完整而忽略了这些环节的整顿。

本节课,当面向其他教师呈现时,有同学临时找笔、搞小动作等,便有一种家丑外扬的感觉。所以,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整顿的,也是本节课部分环节中,学生与老师思维脱节的原因所在。

2、多媒体运用结合程度轻。

在设计备课时,对多媒体要求不高。先是通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引入本课教学;然后,利用课件中三只灰雀少了一只的变化,让学生自主质疑;最后,让学生观察列宁与男孩对话的图片,分析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堂上,同学们确实对图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图片的呈现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设计中,老师采用口述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试想如果利用投影,分别将两句话呈现出来,对比感一定会更加强烈,也利于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分角色朗读中,让去掉旁白的分角色练习,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效果会比学生看自己的书体会更好。

3、情感共鸣不尽人意。

总觉得课上有时候老师很激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的任务下达后,学生没有感觉。想必与课堂常规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表达有关系,今后的教学中力求说明白而不罗嗦。

3、灰雀教案

1、《灰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单元要求: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

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根据自身喜好选取,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角度不同,学生也应有个性化的选择。这一决定的作出当然也离不开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抑扬顿挫读练诵。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理应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贴近生活。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陶冶。

增强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削弱讲解的份量。有时侯我们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想方设法地讲解得细些,还要反反复复地搞上几遍,其实大可不必。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弄懂这些浅显的内容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对头。众多繁琐隐晦的讲解只会抹杀了孩子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了几十年来的汉语还读不好文章写不好字,这确实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只灌输,不管学生是否乐意,别指望有好的效果。

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只要学生喜欢,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争精益求精。首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提高质量。朗读训练,中年段的学生不强调运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倾情演绎,凸现作品的基本轮廓,如果能熟读成诵,则效果更佳。

培养兴趣的另一个大胆尝试是让学生读、听相结合,让听的学生来给读的同学提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中肯,气氛热烈。你来我去之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转换角度导入语,不拘一格写板书。

A、导入对于“自由”的阐述,以“鸟眼看人心”,运用别出心裁的视觉转换,以传统的第三着眼光,转变为参与者之一的第二只眼看世界。之所以称为第三者眼光,是因为传统的观察是除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外的一个虚无观测点,相对而言只是旁观者,若能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之与参与者的境地,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概而言之,选取角度不同,感受也肯定不一样。

B、传统板书过分注重逻辑性和其归纳作用,容易陷入一种大而全的误区。往往不知所云。无法将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理所当然的要走形象直观之路,形象鲜明的板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我个人的观点,小学语文板书应尽量淡化文字,增强形象感,并且要有冲击力,看着舒服,过目不忘。

4、重视情感互动,重视语言的积累。

正确解读文本,需要深入领悟,反复揣摩,方能明其意,知其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以体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4、灰雀教案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b.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c.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a.同位分角色练读。

b.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c.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3、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些什么想法?

4、小结: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郊外散步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欢蹦乱跳回荡

2、巩固生字词

a.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b.给生字组词。教师将生字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学生会给哪个字组词就说出来。

指导书写

1、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2、说说你在临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字你认为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说出来,教师示范书写,重点讲解。

3、将学生写的字打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同学评议。

积累运用

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说说通过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抄写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句子。

5、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检查初读: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2、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策略:

1、指名分别读三个句子。

2、理解生字词语――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白桦树:看插图理解。

婉转:选择字典中正确的解释。

面包渣:学生讲述。

重点落在胸脯:

1、读音;

2、偏旁:身体部位多用月字旁;

3、书写:左窄右宽。

二、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策略:

1、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归纳每个时间发生的事。

填空练习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公园里看见 。

一天,列宁发现 ,就 。

第二天, 。

3、将三个时间发生的事连起来完整的说故事主要内容。

三、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找出表示喜欢的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

2、想象练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他看到三只灰雀 ,非常惹人喜爱,列宁 ,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练习中理解“惹人喜爱”。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小老师讲解生字书写注意点。

2、重点指导:

“或”的笔画顺序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

“步”的下部书空强化记忆,避免写成少字。

3、学生自行书写练习。

4、评价反馈。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说主要内容

1、听写词语: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仰望 微笑 自言自语

不敢 一定 诚实

2、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通过关键词理解人物特点

(1)男孩是诚实的。

策略:

1、找出写男孩的句子。

2、交流:列宁怎么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预设:

句子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从省略号可以看出,男孩对自己抓灰雀的行为感到愧疚,说起话来断断续续。

句子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练习: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男孩想到 ,所以又不敢讲。

句子3“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1、对比练习:

第一句没有一定,后两句有一定,最后一句还加了感叹号。表示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说明在与列宁的交流中,男孩不断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

2、是什么使得男孩的态度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练习:因为 ,所以男孩一定会让灰雀飞回来。

句子4、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练习: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他想 。

(2)列宁对男孩的宽容

句子: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练习:灰雀说:“ 。”

“ 。”灰雀 地说。

练习:因为 ,所以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三、多角度感受人物特点,拓展阅读

1、通过读书,我们发现男孩是诚实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2、课文中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那句,抄下来背一背。

3、推荐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6、灰雀教案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平。

2、学习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受益非浅的。今天我就来学习《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a.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b.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c.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a.同位分角色练读。

b.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c.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3、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些什么想法?

4、小结: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郊外散步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欢蹦乱跳回荡

2、巩固生字词

a.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b.给生字组词。教师将生字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学生会给哪个字组词就说出来。

指导书写

1、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2、说说你在临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字你认为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说出来,教师示范书写,重点讲解。

3、将学生写的字打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同学评议。

积累运用

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说说通过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抄写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句子。

7、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8、灰雀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推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讲述蜜蜂引路故事。学生简单叙述。

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2、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板书:灰雀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

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回答。(美丽、漂亮、可爱)

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4、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5、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 仰望、经常”体会。

四、学习2-10自然段

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关心灰雀)

②“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灰雀)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伤心)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爱”

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

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知错就改

(4)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5)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五、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同学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2、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爱。

3、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

六、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惹人喜爱)

喜爱 捉

担心 放

列宁 男孩

(爱鸟爱孩子) (知错就改)

9、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检查初读:

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2、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策略:

1、指名分别读三个句子。

2、理解生字词语――白桦树、胸脯、婉转、面包渣。

白桦树:看插图理解。

婉转:选择字典中正确的解释。

面包渣:学生讲述。

重点落在胸脯:

1、读音;

2、偏旁:身体部位多用月字旁;

3、书写:左窄右宽。

二、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策略:

1、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归纳每个时间发生的事。

填空练习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公园里看见 。

一天,列宁发现 ,就 。

第二天, 。

3、将三个时间发生的事连起来完整的说故事主要内容。

三、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找出表示喜欢的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

2、想象练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他看到三只灰雀 ,非常惹人喜爱,列宁 ,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练习中理解“惹人喜爱”。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生字,小老师讲解生字书写注意点。

2、重点指导:

“或”的笔画顺序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

“步”的下部书空强化记忆,避免写成少字。

3、学生自行书写练习。

4、评价反馈。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说主要内容

1、听写词语: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仰望 微笑 自言自语

不敢 一定 诚实

2、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二、通过关键词理解人物特点

(1)男孩是诚实的。

策略:

1、找出写男孩的句子。

2、交流:列宁怎么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预设:

句子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从省略号可以看出,男孩对自己抓灰雀的行为感到愧疚,说起话来断断续续。

句子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练习: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男孩想到 ,所以又不敢讲。

句子3“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1、对比练习:

第一句没有一定,后两句有一定,最后一句还加了感叹号。表示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说明在与列宁的交流中,男孩不断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

2、是什么使得男孩的态度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练习:因为 ,所以男孩一定会让灰雀飞回来。

句子4、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练习: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他想 。

(2)列宁对男孩的宽容

句子: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练习:灰雀说:“ 。”

“ 。”灰雀 地说。

练习:因为 ,所以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三、多角度感受人物特点,拓展阅读

1、通过读书,我们发现男孩是诚实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2、课文中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那句,抄下来背一背。

3、推荐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10、灰雀教案

1、《灰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单元要求: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

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根据自身喜好选取,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角度不同,学生也应有个性化的选择。这一决定的作出当然也离不开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抑扬顿挫读练诵。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理应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贴近生活。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陶冶。

增强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削弱讲解的份量。有时侯我们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想方设法地讲解得细些,还要反反复复地搞上几遍,其实大可不必。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弄懂这些浅显的内容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对头。众多繁琐隐晦的讲解只会抹杀了孩子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了几十年来的汉语还读不好文章写不好字,这确实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只灌输,不管学生是否乐意,别指望有好的效果。

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只要学生喜欢,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争精益求精。首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提高质量。朗读训练,中年段的学生不强调运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倾情演绎,凸现作品的基本轮廓,如果能熟读成诵,则效果更佳。

培养兴趣的另一个大胆尝试是让学生读、听相结合,让听的学生来给读的同学提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中肯,气氛热烈。你来我去之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转换角度导入语,不拘一格写板书。

A、导入对于“自由”的阐述,以“鸟眼看人心”,运用别出心裁的视觉转换,以传统的第三着眼光,转变为参与者之一的第二只眼看世界。之所以称为第三者眼光,是因为传统的观察是除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外的一个虚无观测点,相对而言只是旁观者,若能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之与参与者的境地,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概而言之,选取角度不同,感受也肯定不一样。

B、传统板书过分注重逻辑性和其归纳作用,容易陷入一种大而全的误区。往往不知所云。无法将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理所当然的要走形象直观之路,形象鲜明的板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我个人的观点,小学语文板书应尽量淡化文字,增强形象感,并且要有冲击力,看着舒服,过目不忘。

4、重视情感互动,重视语言的积累。

正确解读文本,需要深入领悟,反复揣摩,方能明其意,知其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以体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11、灰雀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1、看图说话:

2、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3、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4、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5、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导读激情

列宁喜欢灰雀: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准备内容: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

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男孩喜欢灰雀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右图)

教学后记:

设计完这一堂课,自认为结合了众家之精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从课堂上下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本节课有三个不足:

1、课堂常规不到位。

开学初,对课前准备、课堂坐姿、端书写字姿势都有明确规定,在前一周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有时上课也因为顾及课堂内容的完整而忽略了这些环节的整顿。

本节课,当面向其他教师呈现时,有同学临时找笔、搞小动作等,便有一种家丑外扬的感觉。所以,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整顿的,也是本节课部分环节中,学生与老师思维脱节的原因所在。

2、多媒体运用结合程度轻。

在设计备课时,对多媒体要求不高。先是通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引入本课教学;然后,利用课件中三只灰雀少了一只的变化,让学生自主质疑;最后,让学生观察列宁与男孩对话的图片,分析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堂上,同学们确实对图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图片的呈现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设计中,老师采用口述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试想如果利用投影,分别将两句话呈现出来,对比感一定会更加强烈,也利于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分角色朗读中,让去掉旁白的分角色练习,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效果会比学生看自己的书体会更好。

3、情感共鸣不尽人意。

总觉得课上有时候老师很激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的任务下达后,学生没有感觉。想必与课堂常规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表达有关系,今后的教学中力求说明白而不罗嗦。

12、灰雀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推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讲述蜜蜂引路故事。学生简单叙述。

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2、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板书:灰雀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

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回答。(美丽、漂亮、可爱)

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4、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5、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 仰望、经常”体会。

四、学习2-10自然段

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关心灰雀)

②“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灰雀)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伤心)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爱”

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

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知错就改

(4)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5)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五、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同学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2、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爱。

3、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

六、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惹人喜爱)

喜爱 捉

担心 放

列宁 男孩

(爱鸟爱孩子) (知错就改)

13、灰雀教案

【教学思路】

本课为精读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字词,初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以列宁的故事引出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谈话,从中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以及列宁的教育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出示列宁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列宁的故事,由以前的故事引入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⑵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 ”。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 ”。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⑶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三、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板书

灰雀

字音: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字义:郊外 可惜 诚实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讲解

1、出示幻灯片或挂图,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情景。

引入课文:

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多媒体,体会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提问: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朗读课文第二段。用多媒体演示灰雀不见了的情景:

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它究竟到哪儿去了呢?

3、朗读第三到第十自然段:

多媒体演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情景。

学生默读课文,将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分别划出来。

分析小男孩的话(重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

⑶“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提问:小男孩的话中有一个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说自己没看见灰雀,最后却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分析列宁的话(让学生体味列宁的教育艺术):

⑴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从小男孩的话中,已经听出来灰雀是被小男孩带走了,可他并没有指责小男孩,却顺着小男孩的话说下去,为什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⑵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真的只是言自语吗?列宁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和声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的转变和列宁的教育艺术。

4、朗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由多媒体演示这一情景:

提问: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虽然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惭愧。)

列宁为什微笑?

(他为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感到欣慰而微笑。)

列宁为什么问灰雀说话而不问男孩?

(列宁不问就已经知道小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问灰雀,既照顾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表现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诚实行为给予无言的鼓励。)

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三、拓展学生思维

1、文章写了第1天和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宁、小男孩和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四、板书

不见了 回来了

灰雀

列 宁 小男孩

教育艺术 诚 实

14、灰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15、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注意调查研究,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能不点名批评时尽量不点名批评,能个别批评时尽量个别批评。

16、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本篇课文的设计抓两个点:

一、第一段中对灰雀的描写。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一段学习时,以“你读出了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为点,读出敏捷、欢快,惹人喜爱,为后文“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的理解作铺垫。但是,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这一段,最先关注的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也不急,而是先引导学生读好这一句,体会“每次……都……”和“经常”里面包蕴的情感,再以一句“这究竟是几只怎样的灰雀,让列宁如此喜欢?”,引导学生回头关注描写灰雀的句子。

对于这些句子,不只是读好就算,而是在后文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目标时,顺便进行词语积累。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填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这里,可让学生引用课文中相关词语来说,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文中相关词句的理解。

二、对话

这篇文章对话极多,而且大多留白,提示语极少,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心里是怎么样想的?”让学生体会平淡对话后面的情感。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放手,他们多方面的感悟,其实对老师的思维也是一种冲击。

上完课文之后,我让多个孩子给课文的对话加提示语,基本都很到位的。在此基础上的分角色朗读,更加有味道了一些。

17、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 “ 自主、合作、探究 ” 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 “ 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 ” 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 “ 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 ” ,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8、灰雀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

训练学生读书,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会爱读书,爱语文。

19、灰雀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20、灰雀教学反思

5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

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

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

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

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板:“没看见”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指导朗读句子①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灰雀回来的?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板:果然。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板书:

爱 灰雀

列宁男孩

更爱

反思:本堂课,教师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特点,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教学设计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撷取三点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1.由扶到放 指导得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年段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方法匠心独运。譬如,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循序渐进,效果达成良好。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鼓励学生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三步”引领下学会了抓关键词连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以学定教 品味词语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本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引导学生体会灰雀“惹人喜爱”入手,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灰雀何处可爱”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扣住关键词语,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等特点,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读懂灰雀的可爱。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应用创设情境、想像触摸的策略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通过品读“每次”“都要”“经常”几个关键词语,感受列宁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了基础

3.质疑启思 读中感悟

“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突破教学重点环节,教师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抓住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润物无声。教师从“引导发现”切入,学生从两个关键句“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和“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中提出问题,“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读兴致。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进一步应用“再读对话”的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第三步,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一道从文本的字里

灰雀教学反思。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不敢跟他说话 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用了心的感情,真的能让人懂得很多事。╮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灰雀教学反思

默认分类 20xx—09—28 21:14 阅读127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21、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明白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用心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情绪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先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带给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