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幼时记趣教案一等奖

幼时记趣教案一等奖

1、幼时记趣教案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image.png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2、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设计:

通过学生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设计: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3、幼时记趣教案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4、幼时记趣教案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5、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6、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文词的集纳梳理

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沈复,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⑵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⑶ 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三、师生讨论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字字落实,准确

1、简介文言文词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一般用双音节词,文言文一般采用单音节词,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回忆 扩张 太阳

2、一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 ===增补适当的内容

调 ===调换词语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内容

先给学生感性认识,具体做法,结合具体语句的翻译

3、学生自己试翻译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出学生翻译中的问题,教师订正。

4、学生试翻译第二段,,教师订正翻译中的错误,并且将省与调具体

7、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 土砾(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 庞然大物(páng) 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8、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逝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9、幼时记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貌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10、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读懂全文,学习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朗读课文

1、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2、范读跟读自读齐读

五、疏通第一节文意

1、生齐读第一节。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教师巡回参与。

3、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六、小结、巩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七、作业

背诵第一节原文及字词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疏通文意

根据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课文的2-4节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3、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4、按组轮流翻译。

三、总结、巩固

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4、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驱之(于)别院” 省略介词。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四、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1段

①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②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

明确:客观:目力好; 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神游山林

“细视” “神游” “以……为……”(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仔细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后感:

11、《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_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4、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生举手回答)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给你们,它就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

这部小说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交流反馈。

(1)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件事:

①孩子们回来前小镇上人们的悲痛心情;

②孩子瞄来时人们的欣喜;

③汤姆·索亚讲述自己和贝奇在山洞遇险的经历;

④汤姆·索亚探望生病的小伙伴哈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汤姆·索亚在山洞历险后返回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彩

(一)品味情节,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预设1:困难重重的历险

1、汤姆讲述冒险的这段经历很精彩。那么,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样一步步脱离险境的?浏览第4自然段,跟随课文内容,你也来走一走。

2、师小结: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预设2:大悲大喜的`人们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孩子瞄来前后人们大悲大喜的心情?(生举手说)

2、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心情。(课件出示句段)

大悲: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家都怀着悲伤和绝望的心情。

大喜: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二)品味写法

1、说说文中语言在表达上让你感到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2、各小组代表发言。

(1)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以及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历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如汤姆在讲述他的历险经历时用一连串的“怎样”进行叙述,夸张和吹嘘溢于言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汤姆和贝奇走出山洞是多么不容易。

(3)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先悲后喜的情绪变化,使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的气氛。

3、同学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明明是汤姆,可是这里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细致入微地描写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和小镇上人们的悲伤绝望呢?这样写对描写主人公汤姆有什么帮助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力地反衬出汤姆和贝奇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总结回顾,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如: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立乐观、勇敢、有爱心、喜欢冒险、讲义气)

2、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来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山洞历险失踪后,人们悲痛

归来后,人们欣喜

汤姆讲述历险经历(夸张)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乐观勇敢

足智多谋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以文中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悲大喜的句段,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哪些情节最吸引人,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夸张,课堂氛围良好。

12、叶趣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练习三角纹样的折法及准确流畅地沿弧线剪纸的技巧。

2.知道对折时边角要对齐。

活动准备:

折纸、剪刀、铅笔、大树挂图一幅、音乐《小树叶》。

活动重点:

画好树叶纹样,能准确流畅地沿弧线剪。

活动难点:

注意对折时边角要对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春天的?(幼儿回答)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好不好?(好)

(2)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叫什么名字?《小树叶》小树叶的妈妈是谁呀?(大树)老师今天也为小朋友带来了一棵大树妈妈,这棵大树妈妈和小朋友以前见过的大树有什么不同?(没有树叶)

师:对,春天到了,大树妈妈的身边还没有宝宝,很孤单,那我们来帮大树妈妈剪一些树叶宝宝好吗?

(3)教师出示一些剪好的树叶,让幼儿欣赏,引起幼儿的兴趣。

2.教师示范讲解,并出示步骤图

(1)先把正方形纸对边折,折成长方形。

(2)然后把长方形的一角(右角)向前折,再把另一角(左角)向后折,折成三角形状。

(3)画出需要剪的树叶纹样,再标出阴影部分。

(4)阴影部分。

(5)打开时要小心,不要撕破

3.教师示范操作,幼儿观察。

(1)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操作。

(2)幼儿操作(在幼儿操作前,教师提醒幼儿用剪的安全及注意卫生)(听音乐,教师来回指导)

(3)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树叶纹样,剪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树叶。

(4)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把剪好的树叶宝宝送到大树妈妈身边。

(5)小结:小朋友把大树妈妈打扮的真漂亮,大树妈妈非常感谢小朋友,我们幼儿园也有许多大树,现在是春天了,大树也开始长出嫩叶,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春天的落树叶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为了提高幼儿的好奇心,我选择了用歌曲导入,并请幼儿来帮助大树妈妈,在整个过程中,幼儿能认真地听我讲解,因为他们听的认真,看的仔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不一会就剪好了,而此时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引导幼儿自己动脑筋,剪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树叶,这样幼儿能尽情发挥。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出示的示意图有一点小,幼儿看的不太清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我进一步探索与改进,不断提高自己。

13、叶趣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感受树叶的自然美。

利用树叶的自然形态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提高剪贴制作能力、垃圾分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树叶进行制作让幼儿感受树叶的自然美。

难点:利用树叶的形状和性质进行制作。

课时准备

经验准备:尝试较简单的树叶制作。

物质准备:色纸边角料、剪刀、双面胶、牙签、放置落叶的筐、垃圾分类箱。

活动过程

一、捡落叶,观察感受树叶的美。

大家一起到幼儿园的后花园观察秋天、捡落叶。提醒幼儿要捡各种完整的落叶。

二、整理落叶,发展分类能力。

回到活动室,要求幼儿把自己组的落叶分类,分类的标准由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决定。

三、制作树叶玩具,发展动手能力。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漂亮落叶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示范做拖鞋:找一片大一点的厚一点的叶子,在树叶的前面一点的中间划一个小口子,然后把靠近叶柄的叶子划出一圈,把叶柄插到切口处固定。一只可爱的叶子拖鞋就做好了。教师请一个幼儿穿这只拖鞋,走一走,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四、教师提创作要求

1、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可以和同伴协作完成;

3、可以利用辅助的材料。

五、幼儿分组制作

教师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醒幼儿注意树叶的特性,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小心。

六、展示作品,场地整理

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大家自由参观。

每组幼儿先在组内进行选拔,推荐出一件最佳作品,向大家展示和讲解。

最后是场地整理:工具归位,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废物分类放到分类垃圾箱。

延伸活动

1、剩余的完整叶子放在美工区,为区角活动提供材料。

2、剪下的树叶、破的树叶,自由活动的时候拿到后花园进行填埋,为树木提供养料,使树木明年长得更好。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在设计时,在考虑提高幼儿美工技能的同时,十分注意幼儿环境情感方面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树叶之美,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活动中,首先组织幼儿捡落叶,并进行落叶分类,让幼儿在环境实践活动中真切地体验环境的美,然后请幼儿利用树叶的自然形态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自然物的天然美及艺术美。利用大自然中的废弃物制作玩具,玩具淘汰以后重新回到大自然中,体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理念。

二、效果分析

这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因为从来没有用过如此“脆弱”自然物制作过玩具,所以他们都细心地进行制作,大部分幼儿都能够立完成,他们制作了很多的玩具:如手表、帽子、盒子、动物面具(兔子、蝴蝶等)、花篮……在最后的整理中,幼儿能够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很多幼儿在延伸活动中还在兴致勃勃地“研究”。

14、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活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 教师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 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 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

中班科学活动:《趣识面粉》

说课:幼儿喜欢吃各种面食,但对面粉的特性一无所知。面粉的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强。中班幼儿喜欢探索、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做一些能吃的食品就更为愉快,所以我们设计了关于面粉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前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面食制品,为开展活动感性经验。本次活动中,幼儿大胆操作、探索,满足了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了面粉的特性,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入手,直接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第二环节为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活动之前我们带领幼儿参观拉面馆、水饺店等等,感知面粉加水将面粉变成团的过程。设计中我注重激发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尝试活动发现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自主发现、相互讨论、学习经验并极大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感知了面粉与水之间的关系,知道放适量的水才能使面粉变成面团。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体验了揉面团的乐趣。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幼儿在揉面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水放的过多,造成面团过稀;二是水放的过少,使面团变形。本次活动幼儿的兴趣浓厚,基本完成目标要求。

《纲要》组成员讨论与建议:

1、幼儿语言词汇较丰富,语言能力强,教师指较好,第一次出示面团时可以出示老师自己的示范团。幼儿不大会搓,教师可以直接在桌面展示、教授方法。操作碗可以选择盘子,让幼儿看幼儿作品时也要出示盘子装的。时可以看看小手怎么样变干净,教师也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技能。

2、语言精练,环节过度自然,层次清楚,分享经验不够及时,要深入幼儿的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幼儿的答案。不要说“好不好?对不对?”座位可围成圆,教师可成为一员参与,可以考虑增加做好的面食,让幼儿品尝会好一些。教师可以参与中去,进行隐性指导。

3、科学活动生活化,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的教态、语言很符合幼儿特点,教学要求清楚。座位可采用小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时能再细一些,进行对比。活动开始时可以从主题中来,结束时可以品尝,回到生活中去。

4、幼儿手上的面团太多时,可以指导幼儿将手上弄干净的方法。

评析:

科学活动:孩子兴趣很高,活动时间三十一分钟。幼儿一点点加水做成面团是需要很大力气的。对于技能的问题,教师可随机地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可以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出示做好的面食再说说哪些东西是用面粉做成的。此方面幼儿的经验少了一些,可以课后进行丰富。教师对于幼儿回答出来的问题反馈的少了一些,每个环节要强化一下,给幼儿一个反馈。可以课后在幼儿面前做成面片,让幼儿来吃,让幼儿来体验制作的成果,也是一种爱惜粮食的体现。教师研究值得学习,幼儿上来讲述的语言声音很大,挺好。幼儿在制作面团中兴趣很高,在体验失败与成功中获得发展,目标一可具体些,感知面粉的特征。面粉散的特征可以提升。前期准备中要加入知识经验准备。在探索活动中观察、指导是本节活动的弱点。幼儿的问题要观察、提出来。怎么解决问题方面要请幼儿多讲,让幼儿观察。有的幼儿做的团小,团大,要引导幼儿去观察,解决问题。

15、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4、让孩子们认识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种精神。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会得到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乐趣。

5、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立探究法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16、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 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 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 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活动反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7、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了解面粉的特性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三、中华小厨师

1、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用面团做成的,都是厨师叔叔阿姨们发明的,今天我们也来当个中华小厨师,来发明好吃的东西好吗?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18、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叶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树叶的自然美

2、利用树叶的自然形态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活动资源:

1、经验准备:尝试较简单的树叶制作

2、物质准备:色纸边角料、剪刀、双面胶、牙签、放置落叶的筐、垃圾分类箱

活动与指导:

一、捡落叶,观察感受树叶的美。

大家一起到幼儿园的后花园观察秋天、捡落叶。提醒幼儿要捡各种完整的落叶。

二、整理落叶,发展分类能力。

回到活动室,要求幼儿把自己组的落叶分类,分类的标准由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决定。

三、制作树叶玩具,发展动手能力。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漂亮落叶可以用来做什么?教师示范做拖鞋:找一片大一点的厚一点的叶子,在树叶的前面一点的中间划一个小口子,然后把靠近叶柄的叶子划出一圈,把叶柄插到切口处固定。一只可爱的叶子拖鞋就做好了。教师请一个幼儿穿这只拖鞋,走一走,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四、教师提创作要求

1、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可以和同伴协作完成;

3、可以利用辅助的材料。

五、幼儿分组制作教师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作品,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醒幼儿注意树叶的`特性,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小心。

六、展示作品,场地整理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大家自由参观。

每组幼儿先在组内进行选拔,推荐出一件最佳作品,向大家展示和讲解。

最后是场地整理:工具归位,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废物分类放到分类垃圾箱。

延伸活动:

1、剩余的完整叶子放在美工区,为区角活动提供材料。

2、剪下的树叶、破的树叶,自由活动的时候拿到后花园进行填埋,为树木提供养料,使树木明年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