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马戏团》阅读答案

《马戏团》阅读答案

1、《马戏团》阅读答案

《马戏团》阅读答案

在做《马戏团》这篇阅读理解题之时,你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马戏团》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马戏团》阅读原文

①当我还是个少年的时候,父亲曾带着我排队买票看马戏。排了老半天,终于在我们和售票

image.png

口之间只隔着一个家庭,这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有8个在12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举止很乖巧。排队时,他们两个两个成一排,手牵手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看小丑、大象,今晚肯定是这些孩子们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②他们的父亲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个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你真像个佩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③卖票的女郎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的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④售票员开出了价格。

⑤这人的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⑥售票员又报一次价格。

⑦这人的钱显然不够。

⑧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⑨我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富有!),他又蹲下来,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⑩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看着我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父亲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发抖,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⑾父亲和我回头跳上我们的车回家,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但我们也没有徒劳而返。

《马戏团》阅读题目

1、第⑩段“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中的“原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括号里补充说明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但他怎能告诉那8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中“兴致勃勃”在文中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说“他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

5、第⑩段“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候帮了忙。”说“这人”“绝望”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票;说他“心碎”是因为____________;说他“困窘”是因为______

6、第⑦段“这人的钱显然是不够的”依据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7、第⑾段“那晚我并没有进去看马戏”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看成马戏,却又说:“没有徒劳而返”,他们得到的是什么?

《马戏团》阅读答案

1、这钱不是他的,是别人在帮助他。

2、更突出父亲乐于助人的品质。

3、他们很兴奋地叽叽喳喳谈论着小丑和大象。

4、他有8个孩子,并有力量去带领全家来看马戏表演。

5、他没有力量带领孩子们看马戏他无法向孩子们解释原因。

6、(1)妻子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2)这个父亲的嘴唇发抖了。

7、父亲把买票的钱给了别人帮助了一个人,解决了人家的困境。

2、《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①)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⑴沿溯阻绝( )⑵然不动(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不见曦月( )

⑵虽乘奔御风( )

⑶往来翕忽(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意思对即可)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6.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3、《三峡》《小石潭记》《早发白帝城》阅读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3分)

⑴沿溯阻绝( ) ⑵然不动(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3分)

⑴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 ⑶往来翕忽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3分)

6.下面句中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参考答案:

1.⑴sù ⑵yí ⑶cī (3分。每小题1分)

2.⑴太阳与月亮 ⑵即使 ⑶轻快敏捷的样子(3分。每小题1分)

3.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⑵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共4分。每小题2分)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共2分。每点1分)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共3分 每要点1分)

6. 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⑵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

(共4分 每要点2分)

4、《曹刿论战》曾国藩《挺经》阅读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员。”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2)望其旗靡()

(3)惟荀之拔逼阳()(4)先备外援()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孙仲谋之攻合肥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故克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

参考答案

(1)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

(2)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

(3)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

(4)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5、《醉翁亭记》《破阵子》阅读答案

《醉翁亭记》《破阵子》阅读答案

古诗词令人喜欢,可逝诗鉴赏题却让许多同学头疼。解答这一类题目,重要的是基本功夫,出题的方式和答题的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醉翁亭记》及《破阵子》阅读答案,欢迎借鉴!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阅读练习

1.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若 夫 日 出 而 林 霏 开 云 归 而 岩 穴 暝 晦 明 变 化 者 山 间 之朝 暮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①中写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在很多诗歌当中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者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佳木秀而繁阴

3.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4.(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2)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恢,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乐事的人,是我太守啊。

5.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

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意对即可)

《破阵子》阅读练习答案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试题及答案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营生活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7、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6、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郑谷《竹》郑燮《题画》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题画

【清】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竹》诗首联勾勒竹子近水、荫蔽村舍、松竹间杂且烟雨迷蒙等特点。

B、《题画》诗首句传神地写出画中竹子似被大风吹卷而枝叶向上的姿态。

C、《竹》诗通篇不着一“竹”字,而又处处紧扣“竹”的特点写竹咏竹。

D、《题画》诗三个“扫”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态度。

15、简要概括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D(3分)

15、同: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和赞美。

异:《竹》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逍遥山水的隐逸之情;《题画》表达了诗人不甘庸常,自信傲睨,有大展鸿图,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

7、《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

《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刻舟求剑》《北人啖菱》比较阅读及答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原文: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

阅读题: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

(3)从其所契者()(4)席上啖菱()

13.选出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其人自护其短

C、置之其坐D、其人自护其短

14.翻译句子:(6分)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3+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4分)

(1)(立刻,匆忙)

(2)(迷惑,糊涂)

(3)(雕刻)

(4)(吃)

13(B)(3分)

14.(6分)(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3.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15.(3+3分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8、《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螃蟹咏》阅读答案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②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做过黄巢权的“翰林学士”。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16.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坡杏花》)

17.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6分)

15.(3分)D(第一首诗无讽刺之意)

16.(3分)A

17.(6分)【解析】

皮诗中的螃蟹是个有着铮铮铁骨、不惧强权的叛逆者形象。“他”身有傲骨,不怕天帝雷电,不惧龙王的强权,敢于在龙王的龙庭中“横行”。(3分)

薛诗中的螃蟹是个不辨是非曲直、横行霸道的反面形象。“他”居心叵测,机关算尽却徒劳无益,最终也难以逃脱被人食用的灭亡命运。(3分)

【形象概括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

【翻译】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螃蟹咏》:桂花香中梧桐阴里大家饮酒飞觞,那些嗜酒的人垂盼着佳节重阳。你横行霸道眼前没有东西南北,你表面不知可否实际上也没有心肠。酒洗不去腥味还得用菊花茶漱口,为防止蟹冷伤人一定加上点生姜。如今落入汤锅被蒸煮还有什么好?月夜水边只有那禾黍在飘着清香。

9、高中语文《村夜》与《秋夜》比较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村夜》与《秋夜》比较阅读答案

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11分)

村夜(唐)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5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6分)。

10、《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舒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王冕僧寺夜读》比较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4)琅琅达旦( )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计日以还

D.以刀劈狼首

12.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3.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喜爱、爱好

(2)已经

(3)结束

(4)早上、清晨、天明

11.C

12.(6分)

(1)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3.(3分)王冕幼时读书志向坚定,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意思对即可。)

11、《山园小梅》《卜算子 咏梅》的阅读答案

《山园小梅》《卜算子 咏梅》的阅读答案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1. 联系语境,分析两首诗歌中的“”和“自”分别写出了“梅”的什么特点?

12. 《咏梅》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

13. 简要赏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

11. “”:不畏严寒;风姿特;性情孤傲;“自”: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12. 拟人;衬托。

13. 同:都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或“孤傲品性”);异:林诗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陆诗用梅的凄惨境遇自况,折射出诗人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追求。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要借助该字含义、 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 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并且区分异同点。“众芳摇落暄妍”意为“百花凋零,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 ,可得出“”“不畏严寒;风姿特”;“已是黄昏自愁”意思是“黄昏里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可概括为“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诗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本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整体上采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争”“妒”,即是拟人;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事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手法即为“衬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喻指什么,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两首诗中“众芳摇落暄妍”“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都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林诗“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檀板共金樽” 代指世俗浮华生活,表达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陆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思想追求。

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答案

(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①“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

20、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3分)

2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4分)

2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3分)

23、文中第⑤段中“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24、文中第⑤⑥两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段中的观点,举出一个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4分)

答案:

20、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2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22、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3、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24、事实论证。举出典型、确凿、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看法,即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5、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2分)举例略(生活中的点滴启发创新皆可)2分。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为主办方提供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的信息。一份好的试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阅读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b d c b

14、《邹忌讽齐王纳谏》《成侯邹忌为齐相》阅读答案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门庭若市:(2)面刺:

(3)期年:(4)不相说: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2分)

【小题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小题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4分)

答案

【小题1】(4分)

(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3)满一年,或“一年”;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小题2】(4分)

(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小题3】(2分)C

【小题4】(4分)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15、《邹忌讽齐王纳谏》《成侯邹忌为齐相》阅读答案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读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⑨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____________

(2)面刺:____________

(3)期年:____________

(4)不相说:____________

(5)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子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满一年,或“一年”。(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5)跑、逃走、逃跑、出逃。

2.(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邹忌认为(公孙闹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意对即可)

3.C

4.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闱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

16、《吴王欲伐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王欲伐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罢其兵(停止)B.告其左右曰(身边的人)

C.君其图之(企图)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答应)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则怀丸操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君其图之安陵君其许寡人

D.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乃不知有汉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②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22.吴王、齐桓公两人在为君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9.C(3分)20.BC(4分)

21.①(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都一心想得到它眼前的`利益,却不回头看他们的后面有祸害啊。(2分)

②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对各诸侯背信弃义,从而失去天下人的支援,还不如给他(所侵占的鲁地)(2分)

22.霸道,以强欺弱:吴王要伐荆,齐桓公侵略鲁国,侵占鲁地;

能听取善谏,知错能改:吴王听取了舍人少孺子的建议,停止向荆国用兵;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遂割鲁侵地”。(4分)

17、《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阅读答案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题目:

12.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答:▲

13.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答:▲

14.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答:▲

参考答案:

12.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我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13.(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

①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②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③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④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18、《任贤》阅读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患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大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太宗既诛隐太子。( )

②数引之卧内,访以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已经;②屡次、多(大意正确即可)

2.①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②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大意正确即可)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