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1200字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1200字

1、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1200字}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重温这部电视剧仍然感到畅快舒展,吐露了心中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抑愤懑和不平。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一个县团级干部敢于深入虎穴去做卧底,去侦破案

image.png

件,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没有这么高级别的卧底吧,充其量是刑警队长这类的科级干部。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当今的社会这种官吏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这部电视剧寄托我们的希望。其次,于成龙是一个正直的官吏。一个官奸污了一个劳的女子,她的母亲告到了衙门,他立即派人去抓那个官,由于那个官鼓动士兵聚捕,抓人的官兵还被挨打。老百姓群情激愤,他拍着胸脯说:“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最后抓住了那个奸污妇女的官,并给予严惩。

“我一定会为民作主的”,这是一句多么普通的话语,这是一句多么耳熟的豪言,这是一句多么渴望的承诺!然而我们却很难看到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那些舍家撇业去上访的人们,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耗尽人力财力打不赢的官司,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上访人员自杀犯法的草案!难道我们现在还不如一个封建王朝!再次,于成龙是一位廉洁奉公勤爱民的官吏。半夜有人击鼓鸣冤,他想的不是心理偏激,而想的是一定有重大冤情。常年在外,没有带家属,只带了一个随从。妻子让儿子捎信给他,让他找个合适的人家纳妾。这在当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歌词唱得好:“吃的是粗米,穿的是布衣,从不在意。”想想我们今天的机关,中午吃饭喝酒,下午一般找不到人。去办公事,也需要等到人家有空的时候才能去请示。那些的官员污吏都包“三奶”,甚至更多。

人家请客吃的差了,认为是打发要饭的,故意刁难人家。要饭的经常去饭店吗?办公场所讲豪华,穿着讲名牌,美其名曰要注意府形象。网上河南一个区府占地500亩,号称第一区府。他们心里哪有人民?哪里体会到民生多艰?我们呼唤象于成龙这样的干部,呼唤那些为民请命的干部,呼唤那些勤爱民的干部!于成龙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是清朝中期乃至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好官之一。他是一介贫民,正是由于当时清府奋发向上的正气和清明的机制和吏治,才能使这样一位好官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打开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中国不是没有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而是这些人被压制了,被埋没了。相反那些带病提拔的的官员污吏却不少。所以,不能只怪那些的官员,应当思考这些的官员是如何走上领导岗位的。记得有个场面很感人,几个官员评议提拔谁,有人反对提拔于成龙,认为他嗜酒。

但抒西巡抚金光祖力排众议,大胆提拔了他。我们反对跑官要官,如果是好官不用跑,也能受到重用。谁还需要去跑?跑还不一定得到提拔,更何况不跑呢?所以组织部门不要空喊口号,只要提拔优秀人才,自然就不会出现“不收也不行”的怪现象。如果我们多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多重用一些于成龙式的干部,社会风气就会正气浩然,民心就会顺气和谐,这样中国在世界上就能够扬眉吐气!

2、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1200字}

近期观看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看着于成龙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 "于大胆" "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

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

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历行勤节俭,才有希望;小到一个家族,也是同出一辙的。猛然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富从升个起(升:古时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个:指一粒米,一根线,指数量极少。),穷人家做事没算计。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懂得财富的积累,而穷人呢,往往没有过多地考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体会到凡成大事者,必先历经磨难,苦其心志,强其体魄,并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五名同乡跟班,一人病亡,两人看到蛮荒之地,弃之返乡。

且不说从山西老家到广西罗城的路途遥远及条件艰苦,就是那赴任的罗城县,地处荒蛮,匪盗横行,杀人越货,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前两任知县,一人逃走一人被杀,自己这个新知县赴任途中险些被盗匪活埋,官印官服被抢,这哪里是赴任?简直是赴死!

就在这挑战生存的一线希望,他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一民心向背,团结民众惩治恶匪,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顾个人安危,他执意闯进苗寨,与老百姓站在一起,和来势凶凶的匪徒展开生死较量,斗智斗勇,终于取得初战的告捷,为自己在老百姓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电视剧《于成龙》的确是一部好剧,无论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在国家大方针方面,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敬己、敬人、敬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弘扬正气,在生活实践中勤于动脑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你的人生也为之光芒四射。

3、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700字}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4、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900字}

心装百姓扶纲纪,除安良誉美名。最近,我收听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评书《清官于成龙》,并结合评书观看了电影《一代廉吏于成龙》,感到畅快舒展,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影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

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能很好地惩治统治者中的。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识其顺逆之情"。"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之本。"针对各属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学习于成龙敢付责任的精神,医生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的精神。在有负责精神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其次是要学习他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官有为官的职业道德,医生更要有医德,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但面对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以人为本,直接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态度非常重要,必须在有责任心的前提下,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了这两点再加上奉献精神,就可以做一名使病人满意、使同行称道、尽职尽责的好医生.

5、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400字}

《廉吏于成龙》竟然如此令人震撼,气神激荡。当大幕在满场观众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中徐徐合拢之时,一代廉吏于成龙那可亲可爱的神形已走入我们的心田。

此剧能如此打动人心,固然离不开京剧名角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也离不开编导以古鉴今,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更离不开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处世,所作所为,大声疾呼“天地良心”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6、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1300字}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 "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诗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 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平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的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平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平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7、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范文 {2500字}

看完电视剧《于成龙》后,对我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创业与职场方面的感悟。所以,我不得不打开电脑向大家再次分享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观后感。

一、英雄不怕出生低,只要心中有理想

于成龙是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44岁才开始出仕为官,是大器晚成型的人物。

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六品知县开始做起。他要去工作的这个地方是遥远的边荒之地罗城。他的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不要去,因为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不到两年,而且局势未稳,十分荒乱。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但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了清廷委任。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与他一同去的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在罗城,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治理方法。不到三年的时间,于成龙就使罗城摆脱原来混乱和贫穷的景象,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由于绩突出,于成龙受到两广布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后来,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再之后,青云直上,直至总制两江总督(一品封疆大臣)。

这就应了一句古话:"英雄不怕出生低。"

只要心中有理想,只要你有能力,无论在哪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要太在乎一时的处境和一时的得失,做好当下的工作,不仅是做给现在的老板看的,更是做给下一任老板看的。

其实,哪怕你现在所做的努力没人看得到,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苦着也是幸福的!

二、个人可成为英雄,团队却可以无敌

于成龙从罗城做六品知县开始,他就开始搭自己的班子。那他的这个班子是怎么搭建起来的呢?

于成龙的班子里,有一个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曾一起读书,一起赶考,也曾劝于成龙不要赶往广西罗城这个是非之地。这个人也一直跟随于成龙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他就是于成龙的师爷柳晋阳,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在去赶往罗城的路上,于成龙历经艰辛与匪寇,(范_文_先_生_网)幸好有游侠相助,经这位游侠观察,发现于成龙是个好官,于是便一直跟随于成龙,成了他的捕快。这个人就是于成龙的贴身保镖雷翠亭。

原山西学衙门副学周瑞和因科考题目泄露一案受到牵连,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于成龙刚到罗城时,周瑞和扮作乞丐,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罗城投奔于成龙。后来,他成了于成龙的幕宾,也是于成龙的智囊团之一。

此外,还有一直从山西老家跟随着于成龙的贴身大管家石玉林,以及帮于成龙解决衣食问题的石玉林的'妹妹石玉兰。

这四个人,无论于成龙到哪里,他们都忠心耿耿跟随到哪里。这样,于成龙就可以专心为老百姓办事了。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这四个人的贡献也师不可没的。

我们也是一样的,想要自己有所作为,可能自己就可以了,但是想要有大作为,那就必须有一个与你志同道合的团队,无论遇到什么,酸甜苦辣酱醋茶,大家一起分担或共享。

只有这样,你这个"英雄"才能"所向无敌"。

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23年仕途中青云直上,除了他自己的才能与才华。还有一部分的原因,应该归于他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和遇到了伯乐。

说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那是因为他恰逢"康乾盛世"的康熙年间;说他遇到了伯乐,是因为仕途路上一直有人赏识,并且遇到了一代开明君主和为贤是用的君王。

在去罗城任县令时,他遇到余光祖这样的好上司。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三年之间,他使罗城摆脱混乱,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这便受到两广布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时任两广总督的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在合州任知府时,不到二年的时间,他使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因为招民垦荒绩显著,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因其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绩突出,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于成龙再次被举"卓异"。再次举"卓异"后,被调主持武昌府务,并将擢武昌知府,由于平息xx有功,又加上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力。时年八月份,于成龙被调任黄州知府,在他的指挥下,又平定了黄州叛乱。受到湖广总督蔡毓荣的高度褒奖。之后四年左右,(范文先生网)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

于成龙在按察使任上,他因重审"通海案"等绩卓越,便被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省布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从此,于成龙得到清廷的赏识和破格招用。又未逾两年,他被康熙帝所器重,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其实,于成龙这一路走来,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这一路青云中,无不遇到有上司在赏识他和栽培他,这些"伯乐"没有因为他绩突出而眼红他或者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而从组织系统中将他踢出去。

所以,他能在最后为集团"老板"(康熙帝)所赏识和器重,成为封疆大臣,好比成为今天大集团公司的分公司一把手。

四、"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于成龙身上,我所看到,不只是前面三者。很多人,或许只知道他在23间从六品知县做到了一品封疆大吏。他之所以能够坐上总制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大学士等的位置上,还有一个现在创始人和职业人所应该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所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认为,这是在团队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成龙的官阶虽一路升迁,但他却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了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践行"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他去直隶, "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所以,江南民间因此而亲切地称他为"于青菜"。

据说,直到于成龙去世时,他的木箱中也就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他逝世后,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不仅如此,他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不像现在,有些人创业或高升了,有钱了,就抛弃妻子,找"情人"、纳"小三"。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曾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识其顺逆之情"。

可见,他一生之所以突出,为后世所敬仰,不在于他官高,而在于他以清风高节砥砺官场末俗。

今天,我们在组织中,我们要求下属必须做到,自己做到了吗?我们会在背后说某领导做得不好,换个位置,你上去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好吗?

所以,无论我们在哪个位置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别人如何如何之前,先做好本分,有朝一日,不用毛遂自荐,终有一天会有人赏抒,也自然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兄弟愿意跟随你的。

或许这就是《论语》中所讲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五、总结

总之,在于成龙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远不止以上这些。在创业与职场上,我的个人浅悟就是这12个字:

找对人,跟对人,做正事,事做好。

8、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1200字}

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 1

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9、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1200字}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

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10、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1200字}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他》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他带给我的,不仅适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他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他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他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他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他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他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他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他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他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他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