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

image.png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4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 染绿 钓竿 扑腾

打碎 拨开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明确: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此处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明确: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明确: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嬉戏。“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明确:“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明确:“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明确: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树下,小蘑菇长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忽然,林中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是谁呀?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一个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明确: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师导:对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①街头阅读

②溪边钓鱼

③江上戏水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幻灯片出示)教师重点指导的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再次跟随音乐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4、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一幅幅童年的画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请同学欣赏一下,同时也请你回顾一下你童年生活的片段。(多媒体出示图片)现在和同学交流你童年时的一个片段,然后请用你灵巧的小手把它画出来。

5、生动笔画画,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五、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童年 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0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二、学习重点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垂柳梳妆染绿钓竿蜻蜓

碎了蹦跳翅膀浪花葫芦

松针蘑菇斗笠抖落

水墨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2.出示任务一:学习《江上》

策略:1.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仿写

a.“笑哈哈”是ABB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静悄悄、慢吞吞、亮晶晶

b.表示“笑”的四字词语还有

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喜笑颜开

3.出示任务二:任务一:学习《林中》

策略:1.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大雨过后,松树像刚刚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地上钻出了许多各种颜色的蘑菇,一群戴着斗笠的孩子们笑着、闹着采蘑菇,他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雨滴,他们都全然不觉。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为什么说蘑菇戴着斗笠像一朵朵山花?

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句子把蘑菇当作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积累

“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是“AABB”类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勤勤恳恳、平平淡淡、形形色色。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a.“抖落”意思是抖动使其落下,这里指孩子们在林中的呼唤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林中。“斗笠”在这里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

b.诗中的两个“斗笠”一样吗?

这部分诗中的两个“斗笠”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五、本课小结

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2.小结:《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感受到了儿童诗的特点,并能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七、作业布置

你的童年有哪些好玩儿的事情呢?说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1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背诵其中一两句,或说出诗歌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师: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的话,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师: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3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第一首儿童诗,边读边感受,在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把最令你神往的愿望多读几遍,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读的过程中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

(2)我把脚丫接在柳树上,伸进土里,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后,可以干些什么?

(3)“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

(4) “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5)“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师:那文中的“我”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师: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柳条吐絮,风筝飘扬的日子里,“我”坐在绿绿的草地上萌发了一连串的感想,那你能否把这种诗串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了,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生:配乐朗读。

师: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和前句诗格格不入,表现“我”是怎样沉迷相像中的,把想象当现实增加诗的情趣。

师:你们也想试试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生: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师:再来读读读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节奏。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再来读一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师:那你能否给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师:请你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生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四、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师: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师: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生互相交流习作,相互评价、修改。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后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