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中班积木游戏教案10篇

中班积木游戏教案10篇

第1篇

活动目标: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活动准备: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image.png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

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

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活动反思

在设计“百变积木”活动前,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内容的生活化。积木是幼儿最常见和熟悉的玩具,每个幼儿都非常喜欢且百玩不厌。作为一种玩具,能够获得幼儿如此喜爱并且持久不衰,本身就说明积木的魅力。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积木的多变性特质而让幼儿很难获得理想的搭建结果。幼儿在搭积木时,受从自身意愿出发的自由随性和有限经验的影响,搭积木活动往往呈现出过度自由而目的性和挑战性不强的状况,这一状况很容易瓦解幼儿搭积木的兴趣。教师也大多忽视积木这一玩具背后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忽视提高幼儿搭积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材料——积木作为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与游戏材料的有效互动。

二是目标的适宜性。考虑到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在:让幼儿在自由搭建的基础上,尝试有目的地搭建;通过发现并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

三数程的互动性。作为有目的的教学游戏活动,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游戏情境,用提问或追问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让幼儿体验挑战和成功的快乐。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应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既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和动手探索,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2篇

分享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欢快与幽默。

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表现出小老鼠和啤酒桶的角色及游戏情境。

3、通过分角色扮演小老鼠和啤酒桶,体验音乐与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一共有几段,每段有什么不一样?

师:这段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故事的名字叫做“小老鼠和啤酒桶”下面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讲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分段放音乐进行欣赏并创编动作。

师:夜深了,谁出来了?她是怎么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先学小老鼠)后来仙女施了魔法(再学啤酒桶,引导幼儿想象)

师:没有被施魔法之前,啤酒桶是怎么样的?谁来学一学(教师适当引导),施了魔法之后啤酒桶有什么变化?(如果说不出来,再播放一遍。重点:啤酒桶笨重,先出胳膊,双脚叉开,头出来,再学啤酒桶跳舞)

师:我们来一起学一学啤酒桶是怎么跳舞的。

师:啤酒桶也学会了跳舞,现在它想和小老鼠一起跳舞,谁原意来演小老鼠,谁原意演啤酒桶?(选四个幼儿进行表演)

师:天要亮了,仙女的魔法失灵了。啤酒桶会变成什么样子?表现啤酒桶回归原状的样子。小老鼠会变成什么样呢?想一想小老鼠喝了很多的啤酒后会怎样呢?(用动作分别表演)

3、游戏表演

师:老师现在想扮演仙女,谁原意扮演小老鼠和啤酒桶(先选啤酒桶,把头低下,小老鼠站在啤酒桶后面。音乐开始,从啤酒桶后面出来。)

互换角色再进行表演。

4、结束活动

师:小老鼠和啤酒桶都玩累了,我们把他们送回家吧。

第3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练习兴趣,基本掌握跑、钻等动作的方法

2、发展幼儿跑、跳、钻平衡的动作技能,进一步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幼儿的平衡能力

3、乐意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较强的规则意识与团结互助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磁带、录音机

2、各种小羊形象若干

3、泡沫垫子四块、拱门一个、小树模型四棵、平衡板两块

活动过程:

一、进入场地,热身运动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天气这么好,让我们跟着音乐到羊村里玩一玩吧!

二、教师讲述故事,引出喜羊羊被羊群包围的事件

1、师:小朋友们,小羊们用它们的勇敢与智慧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灰太狼的阴谋,可是我听说现在羊村里的小羊们又被灰太狼抓走了,这一次灰太狼把它们困在了很远的地方,小羊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去拯救它们好不好?

三、讲述游戏规则,进行拯救游戏

1、师:小羊们被困的地方离我们很远,我们要先爬过一座小山,钻过山洞,再绕过一片树林,走过小桥,最后才能拯救小羊,记住,每位小朋友只能拯救一只小羊,救完小羊以后要带着小羊顺着外面的路跑回羊村来,跟后面的小朋友拍手后站到队伍的最后面,这时后面的小朋友才能接着去救其它的小羊。当小羊全部被救回时我们就胜利了,我们先来请小朋友示范一下

2、请个别小朋友进行示范,老师讲解存在的问题

3、将幼儿分组进行拯救游戏

四、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第二次拯救游戏

1、师:刚才我们再拯救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提醒幼儿游戏规则,比如不能碰倒拱门和小树,碰倒后应扶起再离开,走小桥掉下来要上去继续走完才可以拯救小羊,后面小朋友要等前面小朋友带小羊回来后拍手才可进行拯救游戏等。)

五、放松整理活动

1、师:小羊们都被我们就回来了,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跳个舞庆祝一下吧!

2、师:好了,让我们把小羊带回教室跟我们一起游戏好不好?

第4篇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已经学过双脚同时向前跳,本活动通过设置小袋鼠跳高、跳过小河、捡果子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提高连续行进跳的动作水平,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掌握双脚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2.能比较协调地用立定跳远和连续行边跳两种动作进行游戏。 3.在模仿小袋鼠的游戏中愉快地进行跳的练习。

活项准备

1.袋鼠头饰和"果子"若干,用胶带粘贴成的由窄到宽的"小河"(最窄处25厘米,最宽处35厘米)3-5条,篮子2个。

2.场地布置:场地左侧设置3-5条"小河",右侧散落各种"果子"、篮子。

活动建议

1.游戏“小袋鼠跳得商”,随音乐练习跳的动作,重点活动膝、踝关节c、

2.设置“过河”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探索并掌握双脚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1)诱导幼儿观察“小河”有宽有窄的特点,清幼儿探索用小 “小河”。

(2)教师或个别幼儿示范立定跳远的方法。

动作要点:双脚并拢站在“小河”边,膝盖微屈,两臂向后摆做好跳的准备,然后两

只脚掌同时用力蹬地,身体向斜前方,双臂向前摆,脚跟先落地,膝盖微屈,最后成直立

姿势..

(3)幼儿练习双脚蓝定跳远,掌握动作要领。

3.组织游戏“跳过小河”,巩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

(1)教师可创设“过河捡果子”、“采蘑菇”等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鱼贯练习,从起点出发,依次立定跳过“小河”到对岸,双脚行进跳

“捡果子”、“采蘑姑”,将“果子”、“蘑菇”放到篮子里。

(3)提高挑战性,教师可根据幼儿情况创设“雨后小河变宽、打雷下雨要加快速

度”等情境,加大游戏难度,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4.放松活动:引导幼儿模仿小袋鼠随音乐做腿部的放松活动。

第5篇

设计意图:

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院,在餐厅,在商店。同样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排队或游戏时都会牵涉到序数,可幼儿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以《纲要》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地感知七以内物体的排序,体验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这次有趣的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小动物的新房3栋

小猫、小狗、小兔、小猴、小兔等动物图片个一张

信封若干

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认识栋和楼层。

1、出示动物图片

师:今天有许多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班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我们看看有谁来啦!

幼:狮子、小猫、小狗、小猴、、、、、、

师:小兔说:“小动物们都乱跑,都不好好游戏,我们应该好好排队游戏。”

大狮子说:“大家快来排好队,我来站第一个吧!”

2、设置情景故事,激发幼儿对认识楼层的期待。

将动物图片一顺摆放,大狮子放在最前面。

师:小动物们都整整齐齐的排好队了,真棒。

我们来看看小兔子是站在第几个的?

幼:第三个。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幼儿回答 ,进行讲解

师:那站在第五个的小动物又是谁呢?

分析:

第一个环节我给出目标请小朋友按的要求数出来,第二个环节是请小朋友根据我的提示把正确的目标找到。掌握点数的要领,引导小朋友复习一个一个接着数的点数,为下面的教学内容铺路。开始我利用动物小狮子,说出自己站第一个请其他的小动物接着往后站成一排。这样是为了让小朋友清楚我们要开始的点数方向。

3、认识栋

教师:哇,这里的楼房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栋房子!1.2.3

那我请位小朋友告诉我,小兔住在哪一栋?你是怎么数的?

分析:(从左往右)从左到右分别是1.2.3…,1表示第一栋,2表示第二栋……

统一方向,引导幼儿认识教具中的房子的排序。

反复练习栋的认识小动物住在哪一栋。

分析:

反复练习,是为了帮助小朋友快速适应这样的环境,掌握栋与栋之间的关系。

3、认识层

教师:可是,第一栋有这么多层楼,小兔到底住在哪一层呢?有谁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么数的?

分析:

(从下往上数)分别是1.2….7。1表示第一层,2表示第二层……可能小朋友对着环节是难点,因为是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从下往上数。

反复练习楼层的认识小动物住在哪一层。

分析:

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更快的掌握楼层与楼层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楼梯是一层一层往上上去的,所以一定要从下开始往上数。

正确的表达小兔家的位置。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出小兔子家的位置:小兔子的家住第二栋第5层。

分析:

数字是小朋友生活中,都可以遇到的,可是同时出现两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了小白兔的家,并说出小兔家是那一栋那一层的,这样是为了下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大铺垫。逐渐让幼儿掌握序数的要求。

二、练习坐标点位置的口头表达。

1、教师出示信封,提出任务,让幼儿说出地址。

教师:现在,我手上有一些信,这封呢,是送给小猫的,谁可以告诉我,小猫住在第几栋第几层?

分析:

这个环节是利用没有地址的信封,但是要给小猫送信,引导幼儿说出小猫住在第几栋第几层?让小朋友再次掌握序数。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出地址。

师:那可爱的小羊住在那里呀?......

分析:

练习坐标点的表述哪只小动物住在第几栋第几层。

三、理解并会帮小动物送信。

1.出示信封,理解前面的数字表示第几栋,“”后面的数字表示第几层。(如:4-3等)

分析:

认识信封的地址,提示小朋友前面的数字表示栋,后面的数字表示层。在操作时,有的小朋友

游戏“送信”。

师:我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信没有送出去,桂老师一个人送不玩,谁愿意帮助我呀。

分析:

幼儿按信封上的地址,将信送到小动物的信箱里。每人一封,请小朋友按地址送到正确的信箱里。

找信封。

师:桂老师在柜子里也整理的排放了许多信封,这些信是老师送小朋友的礼物。

出示地址纸条,请小朋友根据地址纸条寻找自己的信封。

师:每个小朋友的礼物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密码纸条,请小朋友按照自己的纸条来寻找自己的礼物。

最后愉快结束游戏

分析:

最后的环节我给幼儿提高了一些难度,在小朋友掌握如何让看地址的同时,我换了一个种方法引导孩子们数柜子层数时,用从上往下数的方法进行需找自己的信封。根据每个人的地址里,对应的信封中我也放了和小朋友一样的地址,如果小朋友手中的地址和他信封的地址是一样的说明他拿的信封找对了。

反思:

这次的教研活动上得比较得心应手,小朋友的配合,有教具的准备和充分利用,还有教学的层次性引导,让我很好的掌握了课的主题和重要点。

整个活动我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和对序数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对其认知的模糊概念。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我班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肯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我班的孩子对点数一掌握得很好了,但是对于这样的序数活动是第一次接触。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所以我把教学活动安排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给动物送信”游戏情景贯穿始终。在活动中,在对孩子讲“栋”“层”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只停留在“有丰富的玩教具”上。想切实的让孩子感受和掌握序数,所以在最后的找信封的环节提高了一点难度。

每次教研活动对个人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次几位老师对我的活动给予点评,让我深受启发,发现其实很多小细节是我没有注意到的。比如我在教学活动中,对数的表达,其实可是明确的用箭头来表示我要提示的方向,还有游戏的调动性,在获得的游戏的成功,游戏的快乐时,是不是应该加一些小奖励小惊喜,更加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呢等等,一些小细节,有的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有的是自己考虑到,怕用了又不适合了和怕自己又驾驭不了,所以就简化了一些小细节。其实,很多时候只有实践才会透彻的知道自己本身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很有调理的掌握了对数学领域一点小小的认识和启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好好利用曾经一次次的不足,历练我带来更多更好的教学。

第6篇

==【活动目标】

1.在追逐跑和躲闪中,能对信号迅速作出反应。

2.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自己喜欢的图案装饰塑料袋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用旧挂历、报纸卷成纸棍,夹子若干,小鼓一面。

【活动指导】

1.幼儿往塑料袋中充气,系紧袋口,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往空中抛。

2.幼儿探索各种玩的方法。

师:小朋友,除了把塑料袋往空中抛以外,还可以怎么玩呢?要与别的小朋友玩的不一样哦!

捉尾巴:教师把充气塑料袋用夹子夹在幼儿背后,幼儿手持纸棍,听鼓声节奏幼儿慢跑或快跑,鼓声停,幼儿迅速用手中的纸棍敲击对方身后的塑料袋,以击中他人者为胜。

追踩:幼儿把塑料袋系在脚上,听鼓声节奏单脚或双脚跳,鼓声停,幼儿迅速互相追逐,踩他人脚上系着的塑料袋,以不被他人踩中者为胜。

快乐追:幼儿自由追跑教师手持纸棍点幼儿,点到谁,谁就到一旁休息一会。

规则:若对方低头下蹲,则表示在休息,另一方就不能追逐。

第7篇

中班奥尔夫律动游戏:恰恰恰(第一课时)

执教老师:张 蕾 指导老师:陈 蓉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参与南美曲风音乐律动的乐趣。

2、通过肢体、语词、道具表演熟悉特定节奏感应曲式AB。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头套、花环,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导入本次活动内容。

二、感受南美曲风

1、欣赏教师舞蹈表演,初步体验南美恰恰舞曲的风格。

2、幼儿自由讲述心中感受。

3、小结:恰恰舞起源于拉丁美洲,是拉丁舞的一种,它给我们的感觉是热情、奔放,很有活力,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很喜欢恰恰舞。

三、肢体节奏感应曲式

1、一起欣赏《恰恰恰》音乐,教师用肢体动作表示A、B段的不同节奏。

A段(X X XX X)拍腿感应节奏

B段(0X XX XX XX | X)拍手感应节奏

间奏的部分做上下行滑奏的动作。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两种不同节奏。

3、幼儿与教师一起再次用肢体节奏感应曲式

四、肢体律动感应曲式

1、分段让幼儿自由创编各种肢体动作。

2、教师帮助幼儿归纳提升创编的动作,并用图例作好记录。

3、配合音乐表演律动。

五、语词感应曲式

1、A段用“一起来跳舞、来跳恰恰恰”的语词替换X X XX X节奏,

B段用“弹舌”来替换0X XX XX XX | X节奏。

2、跟随音乐边念语词边完整的表现。

六、道具表演

1、用头套、花环装扮自己,并依图例表演律动《恰恰恰》。

2、邀请伙伴或客人老师共同表演,自然结束。

说课稿中班奥尔夫律动游戏《恰恰恰》

执教老师:张 蕾 指导老师:陈 蓉

一、教材分析:

《恰恰恰》是中班奥尔夫音乐《勾勾手来跳舞》这个主题中的一个律动游戏,它通过舞蹈律动来感受南美风情的热烈与奔放,体验跟朋友合作的乐趣。它的节奏X X XX X是全曲的核心,也是第一课时中要掌握的重点。整首曲子由两个不同的特定节奏组成,该曲风格欢快、热情,激发了幼儿感受不同地域风情的兴趣。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情感和知受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体验与同伴一起参与南美曲风音乐律动的乐趣。

2)通过肢体、语词、道具表演熟悉特定节奏感应曲式AB。

三、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第一课时的分析,我认为重点为:体验南美曲风热情、奔放的风格,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创编律动动作,并感受与同伴欢快舞蹈的乐趣。因为全曲有两个不同的特定节奏,幼儿能熟悉特定节奏,特别是A段X X XX X的节奏,从而感应曲式为本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观看拉丁舞表演;了解南美的地域风情。

教具准备:幼儿人手一个头套、花环,音乐CD

教具准备遵循了直观形象性、适宜性、有效性的原则,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法。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场景,如:整个活动贯穿故事情境,结合师幼的角色扮演,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律动。

学法指导: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参加创编及表现活动,结合图例形象记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演一演,让幼儿充分体验南美的音乐曲风,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南美曲风感应曲式道具表演延伸活动

(一)故事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二)教师舞蹈表演,体验南美曲风。

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的优点,教师扮演角色进行舞蹈表演,创设情境体验南美曲风的热情、奔放和活力。

(三)感应曲式

1、肢体节奏感应曲式

第一遍音乐:教师通过简单的肢体拍奏(拍腿和拍手),引导幼儿倾听音乐,初步感知A、B段的特定节奏和间奏。

第二遍音乐: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肢体拍奏,再次感受曲式。

动静交替的教学让幼儿在倾听的基础上结合肢体感应,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2、肢体律动感应曲式

引导幼儿分段创编肢体动作,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表现。教师及时画出动作图例,更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性。

第一遍音乐,归纳整理创编的肢体动作,师幼一起律动。

间奏部分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做上下行的滑奏。

第二遍音乐:与幼儿一起欢快的跳《恰恰恰》。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大胆创编肢体动作,并以图例增强了记忆及趣味性。这一环节也突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重难点,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南美的音乐曲风,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3、语词感应曲式

引导幼儿透过语词感应,强化幼儿对特定节奏的熟悉,同时体验跟朋友合作跳舞的乐趣,进一步感受曲式。

(四)道具表演

1、创设南美风情的情景,幼儿用头套、花环装扮自己,并依图例表演律动《恰恰恰》。

2、邀请伙伴或客人老师共同表演,进一步提升经验,加强游戏性。

评委点评:

优点:

1、目标清楚,环节设置紧扣目标,

2、教师夸张、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体现了乐曲的风格。

不足与建议:

1、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难点环节没有分解突破。在拍奏时应放慢速度,循序渐进。

2、教师在评价方面没有目的性,幼儿的参与性不高。

3、幼儿的年龄对本教学内容有些难度,教师应先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而在幼儿难以完成创编的动作踏拍子时,教师应及时调整幼儿的动作。

第8篇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节奏创编中有趣的动作玩木头人的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2、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跟随节奏创编动作玩游戏

活动准备:

有玩木头人的经验、音乐、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玩过的木头人游戏吗?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怎么样?

2、师幼共同游戏,关键提问:咦,那我想考考你们,木头人游戏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就不能动了?

3、追问:还有一个不许笑,那到底是哪一个字的时候要摆造型?

4、小结:原来玩木头人在说到笑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摆造型。

5、过渡:今天,我想和大家来玩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用音乐来玩木头人,我带来一段音乐,里面有一段特别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做木头人了,我们来听听看!

二、熟悉音乐,了解规则

1、(播放音乐)提问:请大家来说说看,你听到的这段音乐里面有特别的声音吗?

追问:那嘟嘟嘟,很长的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追问:我们喇叭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干嘛?

2、教师示范听音乐玩游戏

关键提问,我是在什么时候变木头人的呀?

回应:就是在很长喇叭声后,听到“嘟”马上变木头人。

小结:喇叭声“嘟~~~”响起是告诉我们要准备了,当喇叭声“嘟”响了就是变木头人的时候了。

3、幼儿初次尝试游戏:你们都知道了,来一次怎么样?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笑,不许动,123,就快变成木头人,123,就快变成木头人,嘟~~~,变!”

4、这次我要把这个游戏加大难度了,听一听,这次音乐里有几个特别的声音?自己听啊!

(播放音乐)

关键提问:连续发出的两次喇叭声音,提醒我们怎么办?

小结:有2次特别的声音,而且这2次要连续变2个不同的造型。

5、幼儿跟着音乐尝试。

三、挑战比赛,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4组挑战比赛。1组比赛,另3组幼儿做评委,找一找哪些幼儿是不能跟着音乐来变?

2、进入第二轮比赛。规则变了,要听好指令来玩。幼儿尝试玩一次。

3、进行第二轮比赛。

4、进入第三轮比赛。

一组幼儿要统一动作。

5、第四轮比赛,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间安排看。

活动延伸:

音乐停,每组要变一座桥。

活动反思

本游戏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的要求,教师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念儿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很快就学会了儿歌并进行了相应的创编。

第9篇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乐曲ABCA’的曲式结构,感受乐曲欢快、优美等特点。

2.能通过音乐图谱、故事感知等方式,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特点及乐段的变化,能用肢体动作体验和表现土拨鼠一天不同的心情。

3.激发幼儿根据音乐大胆想象,体验随乐游戏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休闲的男子》;音乐图谱、心情图谱、土拨鼠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一只可爱的土拨鼠,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三种有趣的表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三张表情图:快乐、紧张、舒心)

教师小结。

二、完整欣赏

1.师:土拨鼠把这三种表情藏在了一首好听的乐曲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分别藏在了什么地方?(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2.提问:土拨鼠先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接着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最后表现出了什么表情?(根据幼儿的回答一一排列表情图)

3.再次完整欣赏,验证表情匹配结果。

三、分段欣赏

1.欣赏A段

(1)师:有一天,土拨鼠要去草丛中找土豆,它踩着快乐的脚步出发了。(边听A段音乐,边欣赏教师A段动作。)

(2)引导幼儿学土拨鼠走路的样子。(出示口令图: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刨刨刨刨土刨刨刨刨土)教师喊口令,幼儿练习节奏,速度以快到慢。

(3)幼儿听音乐完整练习。

(4)师:土拨鼠一共去了几个地方找土豆呢?(边听A段音乐,教师边在身体四个部位做动作。)

(5)幼儿回答,教师出示图谱4句。

(6)幼儿听音乐完整地表现A段乐曲。

2.欣赏B段

(1)师:土拨鼠一边找土豆一边玩得真开心,听!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土拨鼠会那么紧张呢?(欣赏B段音乐)

(2)师:你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音乐有力)

(3)你们紧张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演给大家看!(幼儿自由表现)

(4)这时土拨鼠显得非常紧张,看看它紧张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再次欣赏B段前半部分并出示图谱:!!!!)

(5)师:这时,机灵的土拨鼠会想出什么办法?(幼儿自由想象)

(6)这时,土拨鼠看见了一堆高高的草丛,它爬呀爬呀,爬呀爬呀,滋溜一下滑了下去!(教师边说边画图谱:)

(6)幼儿听B段音乐表现动作。

3.欣赏C段:

(1)师:逃离危险后,土拨鼠会做什么呢,心情会那么舒畅呢?(欣赏C段音乐,教师画图谱:)

(2)师:你觉得这时土拨鼠可能在干什么呢?为什么?(音乐优美)我们来想象一下土拨鼠的样子?(幼儿自由想像表现小动物翩翩起舞的样子)

(3)幼儿听音乐完整地表现C段音乐。

4.欣赏A’段

(1)师:天黑了,听!土拨鼠该怎么了?(欣赏A’段音乐)

(2)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表现土拨鼠跑回家的样子。

四、完整表现

1.教师小结:这段好听的乐曲叫做《草丛中的土拨鼠》,它一共有四段,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幼儿看着图谱跟着音乐完整地表现乐曲一遍)

2.请幼儿做土拨鼠排好队伍,听着音乐完整地表现乐曲。

3.请能干的幼儿扮土拨鼠妈妈,带领幼儿游戏,走出教室,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选择的音乐素材是一首比较经典的音乐,音乐的结构清晰,旋律对比明显,再配以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就更适合孩子的欣赏。所以当我播放音乐第一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对音乐有了一个较准确的把握。为了让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被老师的故事所框死,因此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以引子“土拨鼠出发了,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变换来构想故事的发展,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理解力,特别是听到第三段悠扬、舒缓的音乐性质那段,有的孩子说是在下雪了,有的说土拨鼠在划船,有的说土拨鼠在睡觉,有的说土拨鼠在荡秋千……很多很多,但是渐渐地我突然孩子们的理解和整个故事有点偏离,这样的情节只是在表达这单段音乐的性质和内容,所以最后我又绕了个圈子出示图谱,把孩子引到了我的大致故事情节上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有点不尊重孩子的理解。在评课的时候,其他老师也为我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最后我们一致认定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包括在游戏中孩子的表演,要基于在孩子的自身理解之上,然而教师的引导也是需要的,这时的引导就是图谱,它是一根线,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抓住主线,我们就该准确的设计图谱,特别是图谱的形式,如在第三段悠扬、舒缓的那段音乐中,教师就应避免用“三朵牵牛花”来表示三句悠扬的旋律,牵牛花可能会框死孩子们的想象,认为这时的场景是在花园里,如果换做三条弧线,可能会更恰当,弧线不仅能表示乐曲的悠扬性质,而且抽象的图像赋予了孩子更宽泛的想象空间。

第10篇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逐步形成双的概念,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会听指令做游戏,养成自己摆放鞋子的良好习惯。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双鞋子。

2.爸爸、妈妈、宝宝头饰各一个。

3.鞋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猜、摸摸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二、出示鞋子,让幼儿观察鞋子宝宝的颜色、团等外形特征,感知一双的概念。

1.你们穿鞋子了吗?谁的鞋子好看?我来看看你的鞋子宝宝身上有什么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花纹)

2.你脚上有几只鞋宝宝?它们是一样的吗?

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只鞋宝宝,它们的颜色、花纹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它们是一对好朋友,是一双鞋子。两只鞋子就是一双鞋子。

三、讨论理解

师:今天我也穿了漂亮的鞋子来。(出示老师穿的一只鞋子)

四、鞋子配对

五、根据标志进行分类活动

六、师生共同检查

八、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开放性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教学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今天天我设计的数学活动《快乐数学》,是以闯关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次活动由于是闯关竞赛形式,因此整个活动幼儿都很快乐、积极,目标完成较好。但有一点不足之处:在第二关便应用题环节中,由于题卡准备较少,幼儿编题热情刚提起来,可题板没了,很多幼儿没有尽兴。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具准备一定要充分。

第11篇

活动名称: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

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第12篇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游戏情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构建,探索发现积木因不同的连接方法而呈现的奇妙变化。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的方式表达表现。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积木若干、毛毛虫图片、绒布毛毛虫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搭建

1.回忆与交流:你用积木搭过什么?

2.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自由搭建。

3.欣赏作品。

教师分析

从自由搭建和作品展示引入,引导幼儿关注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此感受积木的多变性。

二、搭毛毛虫

(一)游戏一:搭一条毛毛虫

1.(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其特征,并提出搭建要求)也用7块积木搭一条毛毛虫。

2.(幼儿交流)你是怎样搭毛毛虫的?怎样把毛毛虫的身体连接起来?

(二)游戏二:毛毛虫变长了

1.(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比较,看看谁的毛毛虫最长)

2.(教师提出搭建要求)让你的毛毛虫变得更长。

3.(幼儿“修改作品”后,再次比较并交流)你的毛毛虫是怎样变长的?

小结

积木连接的孔越少,毛毛虫就越长。

(三)游戏三:会扭动的毛毛虫

1.(教师出示绒布毛毛虫玩具)请大家观察一下,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和绒布毛毛虫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积木搭出来的毛毛虫是直的,绒布毛毛虫是可以扭动的。

2.(教师引导并提出搭建要求)让你搭建的毛毛虫扭动起来。

3.(幼儿再次“修改作品”后交流搭建体会)你是怎样让毛毛虫扭动起来的?

小结

两块积木只要各连接一个孔,毛毛虫就可以扭动了。

教师分析

先让幼儿尝试用7块积木搭建一条能连接在一起的毛毛虫,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然后再用幼儿自己搭建的作品,通过比较来发现积木不同的连接方法可以使毛毛虫变得更长的秘密;最后用柔软的绒布毛毛虫来启发幼儿思考硬硬的积木能否搭出一条也能扭动的毛毛虫。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始终在引发幼儿产生认知,从而激励幼儿大胆探索,在体会积木的多变性的同时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师幼交流分享游戏感受

活动反思

在设计“百变积木”活动前,我主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内容的生活化。积木是幼儿最常见和熟悉的玩具,每个幼儿都非常喜欢且百玩不厌。作为一种玩具,能够获得幼儿如此喜爱并且持久不衰,本身就说明积木的魅力。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积木的多变性特质而让幼儿很难获得理想的搭建结果。幼儿在搭积木时,受从自身意愿出发的自由随性和有限经验的影响,搭积木活动往往呈现出过度自由而目的性和挑战性不强的状况,这一状况很容易瓦解幼儿搭积木的兴趣。教师也大多忽视积木这一玩具背后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忽视提高幼儿搭积木的兴趣和质量。因此,选择幼儿所熟悉的材料——积木作为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与游戏材料的有效互动。

二是目标的适宜性。考虑到中班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在:让幼儿在自由搭建的基础上,尝试有目的地搭建;通过发现并掌握积木的搭建方法和技巧,来激发幼儿搭积木的兴趣。

三数程的互动性。作为有目的的教学游戏活动,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游戏情境,用提问或追问的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让幼儿体验挑战和成功的快乐。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应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既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和动手探索,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13篇

设计意图

幼儿非常喜欢跑,跳。这个游戏主要强化幼儿的跑,平衡和躲避能力。使幼儿能够快速反应,并对此作出相应的躲避。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跑,跳,平衡和躲避能力。

2.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木头人的游戏

2.材料准备:小积木块若干、 狼的头饰三个、音乐

3.场地布置: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的前期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1.引出游戏主角

师:小朋友,大灰狼可不可怕?如果见到了大灰狼,我们应该怎么办?(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指导性的说出:藏起来,不让大灰狼看到)。如果我们变成了木头,大灰狼还会吃我们吗?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并和一名幼儿演示游戏的玩法。

游戏规则:请出三名幼儿一名扮演大灰狼,两名扮演木头人,教师放音乐表示游戏开始,大灰狼出来觅食,幼儿四处跑开,快被“狼”抓到的时候赶紧说“木头人”并摆个造型,“狼”就不能抓他,被“狼”抓的幼儿要主动站到狼堡里去,其他人继续游戏直到音乐结束。

3.全体幼儿初步尝试游戏,音乐一响大灰狼就出来觅食,抓到的幼儿要到狼堡站着,没抓到的继续游戏,直到音乐结束。

(二)尝试游戏新玩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

1、第一次游戏:初步尝试、了解游戏新玩法与规则。

※ 玩法:妈妈带领幼儿来到布满木块的大森林里面,老师演大灰狼抓幼儿,教师放音乐表示游戏开始,大灰狼出来觅食,幼儿四处跑开,快被“狼”抓到的时候,幼儿赶紧跑到森林里踩一块木块或拿起一块木块并摆个造型,“狼”就不能抓他,被“狼”抓的幼儿要主动站到狼堡里去,其他人继续游戏直到音乐结束。

※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游戏新玩法与规则,懂得快速进入大森林踩木块或拿木块。

※ 评价重点:是否能初步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小结:被抓的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呆在狼堡里,为什么有的被抓,有的没有被抓到?扮。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一两个没有被抓的幼儿谈谈自己如何没被抓。

2、第二次游戏:进一步了解游戏新玩法与规则。

※ 玩法: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扮演大灰狼,玩法同上。

※ 指导重点:按游戏规则玩游戏。

※ 评价标准:大灰狼能否迅速观察幼儿,把目标放在反应慢的幼儿上,而不是胡乱抓,幼儿又能否及时做出反应。

3.第三次游戏:进一步了解游戏新玩法和规则

※ 玩法:妈妈带领幼儿来到布满木块的大森林里面,老师扮演大灰狼抓幼儿,教师放音乐表示游戏开始,大灰狼出来觅食,幼儿四处跑开,快被“狼”抓到的时候,幼儿必须跑到大森林踩一块木块并且还要拿起一块木块摆个造型,“狼”就不能抓他,被“狼”抓的幼儿要主动站到狼堡里去,其他人继续游戏直到音乐结束。

※ 指导重点:按游戏规则玩游戏。

※ 评价标准:大灰狼能否迅速观察幼儿,把目标放在反应慢的幼儿上,而不是胡乱抓,幼儿又能否及时做出反应。

4.第四次游戏:尝试合作游戏。

※ 玩法:老师和一名幼儿同时扮演大灰狼抓幼儿,玩法同上。

※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即幼儿可以在跑的过程中相互帮忙以最快的速度踩到拿到木块。

※ 评价标准:能否做到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5.第五次游戏:尝试自主游戏。

※ 玩法:请两名幼儿当大灰狼,玩法同上。

※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尝试自主进行游戏。

※ 评价标准:能否自主地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小结:幼儿相互合作捕获了不少食物,进一步强调合作游戏的乐趣。

(三)活动结束:

师:今天很多小朋友反应都特别灵敏,没有轻易被大灰狼抓到,而大灰狼们也表现的很勇猛,想办法捕获到了这么多食物。今天的游戏就到这,我们下次再玩,当然老师也很希望你们能在家里与家人分享这个游戏,跟他们一起玩这个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快乐的木头人》采用了多种游戏的方式,每个步骤紧紧相连,以不同的游戏方式来完成同一个目标,增加了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又强化了活动目标。让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既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又强化了活动目标。最后送“木头人“回家的环节让幼儿知道“木头人们”累了,该回家休息了,充分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时调整活动强度。

第14篇

【活动设计】

《逛木渎》这首歌曲改编自民族乐曲《紫竹调》,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歌词内容的编写源自木渎本土旅游景点,是幼儿熟悉的家乡美景。以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唱唱、玩玩中,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初步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演唱歌曲,创编歌词。

2、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孩子们了解并且玩过木渎的各个景区;

材料准备:木渎景区图片、音乐《紫竹调》、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导入活动。

师:木渎是个旅游古镇,你们知道我们木渎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吗?

师: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我们教室里也有很多的照片,谁愿意做做小导游,带着好朋友,一起去逛一逛,说一说我们木渎好玩的地方?

(1)一组请一名幼儿做小导游,带上自己组的幼儿自由分散了解图片内容,认识古松园,天平山、灵岩山等旅游景点。

(2)播放紫竹调音乐提示幼儿音乐停止回到座位。

2、教师提问:你们带好朋友逛了哪些地方呀?

(1)引导幼儿说出去逛了哪些地方?(要求幼儿说出景点名称)

(2)根据幼儿说出的景点名称出示图片。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逛了我们木渎有名的灵岩山,有的小朋友逛了美丽的天平山,还有的小朋友逛了热闹的古松园。谢谢小导游们哦!

二、学习演唱歌曲。

1、学歌词。

(1)师:看你娩得这么开心,现在老师心里也痒痒了,我也想去逛逛木渎。仔细听!

(2)教师示范唱(教师在清唱过程中注意歌唱速度要慢并且适当加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歌词。

师:我在逛天平山时编了一首好听的歌,叫《逛木渎》,你们听到我唱了些什么吗?(教师根据幼儿复述的歌词出示图谱)

(4)重点要求孩子能按照歌曲节奏念歌词。(在初步尝试念歌词时可适当放慢速度,但是节奏须准确,重点唱准切分节奏。)

2、练习演唱歌曲。

(1)尝试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逛逛木渎吧!(多唱几遍,重点要求听清音乐节奏,附点音符)你们能边唱边逛吗?听着音乐试一试。

(2)再次练习。

师:我刚才逛木渎的时候你感觉我心情怎样呀?(很开心),那我们也来开心的唱一唱。

(3)解决难点。

(665|1236|5323|5|)

你也来,我也来,逛逛天平山,

(这一句幼儿可能接不上)

师:我听到小朋友“你也来,我也来”这一句没跟上音乐,我弹琴,大家一起来练一练。

三、创编歌词。

1、师:木渎好玩的地方还有那么多,刚才我们小导游还带我娩了灵岩山、严家花园,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编进歌里,谁来试试。

2、师:你想把什么地方编进歌里?(快思教案 www.banzhuren.cn)你来试着唱一唱。

(根据幼儿创编的歌词出示各种木渎景点的图片,通过个别、集体练习演唱)

3、幼儿集体完整演唱创编的歌曲。

师:木渎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我们一起来唱一唱,介绍一下木渎吧!

四、游戏“逛木渎”。

师:现在我们都是小导游,唱唱《逛木渎》,带着客人老师去玩吧!

附:逛木渎

1=F 2/4

5 1 | 3 2 1 | 5 1 5 3 | 2 |

我 是 木渎 人, 我是 木渎 人,

3.5 3 2 | 1 2 3 | 3 5 3 2 | 1 2 3 |

木渎 有个 天平 山, 天平 山呀 真热 闹,

6 6 5 | 1 2 3 6| 5 3 2 3 | 5 |

你 也 来, 我也 来, 逛逛 天平 山,

5 3 2 3 | 1 ||

逛逛 天平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