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中语文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image.png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中厩监古义:渐渐

(9)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

(10)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1)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12)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3)会论虞常古义:判罪今义:分析说明事理

(14)太夫人已不幸古义:去世今义:使人失望、伤心、痛苦

(15)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网、檠:名词做动词。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三、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12)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劾大不敬

第2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作文要说真话、谈真实的感受。

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人家才能受感动,才会相信你。

二、高考时作文题目是关键。(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人言:“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作文要产生先声夺人之效。也有人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不需多”。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精心锤炼一个赏心悦目的标题,力求让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露出一丝春*,粘住阅卷老师的眼睛,是考生的必备之术。 拟好作文题的一些方法。

(1)、用上修辞,增强情趣。

让学生以“诚信”为话题拟题,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拟题,主题是什么。

[教师补充]:

比喻手法—《你是我心海不灭的灯》;《心灵是一棵开花的树》;《守信:我的金矿》;《老鼠对猫的秘密挑战书》。

(2)、套用法。

让学生以“青春”为话题给作文拟题,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拟题,主题是什么。

[教师补充]:

(歌词、歌名—《没有你的日子里》;你没商量》;《爱你一万年》;广告词—《我的地盘我作主》;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众里寻它千百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谁的青春有我狂》。

(3)、呆题活写,赋予动态美。

高中语文知识点:学生月考成功作文范例

心动行动一起飞翔

一只小鸟看到别的鸟儿自由自在的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时,它有一丝丝的心动,但是它没有去尝试飞翔。数月过后,一群大雁向南飞去从它的窝巢边掠过,它心动了,但是它仍然没有去尝试。这只鸟只是心动、羡慕、想入非非,关注着别人的成功,而不去尝试,不去实践,最终只能停留在自己的窝巢里,独饮悔恨之酒。鸟要飞翔,不能只是心动,更重要是去行动。人亦然,不能只心动,动,也要去尝试、去行动、去探索、去实践,而后才能“飞翔”。 第一次——心动

一个人,在别人取得胜利,获得荣誉时,他便羡慕别人成功的快乐。心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成就,接着就暗想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如何如何的做,这些想法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但是多数的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想法,不去行动,永远都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快意,只能默默地看着别人潇洒、别人傲然、别人自负。我就是一个例子,当我看到班上某个同学学习很出*时,我便有一丝的嫉妒与无比的羡慕。我心动了,下决心要向那位同学学习,学他的刻苦、学他的专心、学他的求知精神、学他的一切。但只是虎头蛇尾,最后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行动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源于实践,没有行动只是心动,那么,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不能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一个明智的人,就会在心动之时,做出相应的行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当然有道理,但是成功也需要付出行动。那些科学家、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在心动与行动相结合的情况下取得最后的成功。李时珍想让自己的医术造福于后世,用27年的时间写了他的《本草纲目》,给医学留下光辉的一页。曹雪芹身世凄惨,他要用文学抒发内心的不平,揭露社会的黑暗。用了10年的心血写成了《红楼梦》。所以,当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成功就垂青你了。

第三次——飞翔成功

想要飞翔,不仅需要内心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尝试。想要飞得更高更远,就要有雄心、执着的心,更积极的行动。每个成功者背后,都经历过一次次的内心搏斗——要不要继续坚持,是不是放弃,努力有没有意义?挫折、痛苦来临时,尽管苦啊,但依然执着,依然涛声依旧,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坚持,最终获得理想目标——成功。

想要飞翔,离不开心动,更离不开行动,二者缺一不可,失去其一,人生的道路就会被圈定在一定的范围里,永远不会拥有成功体验。因此,展望美好的未来,摆脱外界的束缚,放飞自己内心的追求,在行动中去追求理想的目标,让我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评语】:成功之处:1审题、立意都很到位,心动行动一起飞翔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阐释问题3、并列式结构是阅卷老师赏心悦目、一目了然,短时间内就能把握文章中心,这样易获取高分。不足之处:语言不够优美,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太少。议论文里“事实胜于雄辩”,掌握的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太少,文章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缺乏深度、厚度、广度。

脚踏实地放飞梦想

把心放在属于自己的地方,让梦飞翔;

把心放在你心之所往的范围,让梦飞翔;

把心放在你所走的脚下,让梦飞翔。

李白之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迈的浪漫的大诗人,他把心放在了仕途,一心想做一个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的好官。但是,皇帝不重用他,无奈他放浪不拘。在官场上让高力士隔靴搔痒,让贵妃研墨,好不快意!这是他看透了官场黑暗之后酣畅淋漓的释放。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于是乎,他穿上白衣,飘然的离开了官场,走向了大自然。虽然*上可能少了一位好官。但历史上多了一位浪漫大文豪。李白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大自然、诗。于是我们看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说李白脚踏实地,放飞了自己梦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成功的诗人,为后世所敬仰。

岳飞之梦

一首《满江红》道出了抗金英雄岳飞的心声;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岳飞的爱国之情;一首《满江红》造就了一个时代英雄。在多战的南宋有多少仁人志士都在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岳飞和他们一样有一颗报国的赤心,组织岳家*多次打败金*,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然而被统治者以“莫须有”的罪名所*。虽然他没有机会最总打退金*,但他是民族英雄,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可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久。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我们说只要放飞了自己的梦想,把心放在你心之所往的范围,就是一种成功。

李煜之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谁又在吟唱呢?是亡国之君李后主在吟唱,吟唱物是人非的惆怅,吟唱他囚居异邦之愁苦,吟唱一个曾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阶下囚的凄楚无奈的心境。李后主作为国君是失败的,但作为词人他是成功的,李煜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颇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由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成为历史上不朽的词人。李煜放飞了自己的梦想,让心走到自己的脚下,以至于流芳千古。

脚踏实地,虽然不一定能走出多么辉煌的道路,但只要你的梦想放飞了,你肯定有所获,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成功。

【评语】:成功之处:1、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在逻辑严密。2、审题立意到位,把握住漫画的主旨,心动+行动=成功。3、结合古人言理言事,使文章有厚度、深度,有文学意蕴。。不足之处:1、语言不够优美,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太少。2、议论文里“事实胜于雄辩”,掌握的名人名言、名人事迹太少,文章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

第3篇:中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中考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相信也能改变很多的命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高考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如下: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同义多音字。

1.多音多义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è”,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è”,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ɡōnɡ”;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ɡònɡ”。

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ǎi”,“逮捕”的“逮”读“dà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症”,在“症结”中读“zhēnɡ”,其他都读“zhènɡ”;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ě”和“xuè”。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单”与“殚”读音都是“dān”。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ā”;(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ěn”,不读“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ǐ”,“?w掌而谈”的“?w”则读“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和“概”分别读“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ì”,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ì”。其实,“隘”读“ài”,“谥”读“shì”,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ì”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

2.习惯*误读字

习惯*误读字分两种情况:

(1)方言字: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ù”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ɡēnɡ”,而普通话读“jīnɡ”,“血脂”的“脂”,习惯读“zhǐ”,而普通话读“zhī”。

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在“识记”和“正确书写”,“识记”对象是“现代”“常用”的“规范汉字”,这就意味着“古代”及平时“不常用”“吧规范”(如网络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汉字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正确书写”是指要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评分的一个标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本考点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音同形异字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礼上(尚)往来”“穷形尽象(相)”“人才倍(辈)出”“不悲(卑)不亢”“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

如:“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因为“尚”是“崇尚”之意。“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如:“弛”和“驰”,“蓬”和“篷”,“骛”和“鹜”,“梁”和“粱”等。

(3)音同义近字

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

②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

③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

④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⑤近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第4篇:高中文言文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古义:脸*,气*(颜*憔悴)

今义:*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今义:颠来倒去

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

五、句式归纳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

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六、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译:(结果),*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5篇:高中文言文《伶官传序》知识点总结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

2、与、其、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给;应当;你的)

3、从事:则遣从事以一少近牢告庙(一般属官)

4、负、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背;等到)

5、相:君臣相顾(相对)

6、至于:至于誓天断发(以至于)

7、抑: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8、损:满招损,谦得益(损失)

9、逸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从)

11、举: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

二、一词多义

1、与:

①与尔三矢(给)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吗)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

④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

⑤原庄宗这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得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辅助,结交)

2、归:

①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秦以归梁(投靠,归顺)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也(投靠,返回)

③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④若水之归下也(会聚)

⑤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回家)

3、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③以乱易整,不武(代替)

④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4、告:

①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

③*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禀告,报告)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祭告)

三、词类活用

1、函:函梁君臣之首(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2、夜: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

3、东: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

4、兴、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使兴盛;使灭亡)

四、句式

1、盛以锦囊(介宾结构后置)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宾结构后置)

3、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五、难句翻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国家兴与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推究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种道理了。

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庄宗后来用兵,就派一个一般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领取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向前奔跑,等到胜利归来,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4、满招损,谦得益。

译: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可以使国家灭亡。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译:祸患常从微小的事积累起来,而才智勇气多被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

第6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来说,高中语文中文言文这一部分会成为一大难题。也是一个必考点,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迎*,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