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复习课》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复习课》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第六册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image.png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比较 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学生准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二年级的两位同学却因为自己的高矮闹矛盾,你们愿意用自己学的知蚀帮助他们吗?

师:事情是这样的,二年级体检后王东的身高是1.3米,李明的身高1.30米, 他们都说自己高。(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判断并说说判断方法。

师:在判断时,你用到了哪些知守?

师:对,咱们班的同学真棒,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了。

师:看到这些小数又让你想起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

师:很好!今天咱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问题创设复习情景,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就有数学。引出复习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本再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结合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师:谁能说一说你身边的小数?

指名回答后,说说自己小数的意义。

然后进一步让学生同桌间写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两种商品的价格,引导学生算出两种商品一共多少元?

再板书两名同学的身高,先让学生比较,再计算他们相差多少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复习小数初步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以身边的小数为例,体现数学知蚀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师:同学们对小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随老师到商店走一走一吧

课件出示:商店的一角

1、复习小数的读法

师: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想一想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读法去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顺序读数字。

2、复习小数大小的比较

小组内任选两种商品比较大小,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集体汇报,订正,明确小数各个数位表示的意义。

3、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任选两种商品计算一共用多少元。

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元。

买一包饼干和一包瓜子,带10元钱,够吗?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用5、0、7、和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大于7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设计意图:以超市购物这以活动进一步复习小数读法,比较,计算,感知小数含义,并重视生成资源的运用,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的闯关太棒了,一起来摘星大擂台吧。

师: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题卡,开始吧。(教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

一、填空(6颗★)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点七七千米,写作( )千米;

2、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3、一种书包商店标价是56.50元,也就是( )元( )角( )分。

4、比较大小。0.47( )0.49 0.65( )0.56 1.1米( )110厘米

5、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

6.5 6.05 6.65 6.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大于5小于6的两个小数( )、( )。

二、判断对错(5颗★)

1、小数都是比1小的数。( )

2、大于2小于3的小数有9个。( )

3、30.20元表示30元2角。( )

三、计算(8颗★) 1.4-0.8 7.8+0.5 3.8-1.9 6+0.6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16颗★)

1、一本《童话故事》定价6.4元,一本《动脑筋大王》定价12.7元。

(1)《童话故事》比《动脑筋大王》便宜多少元?

(2)他各买一本书,20元钱够不够?

2、一根绳子剪去2.5米后,还剩1.7米,这根绳子原长多少米?

3、8路车从儿童公园到火车站一共有20公里,10公里以内票价1元,每增加1公里增加0.2元,小东坐车走了12公里,他应该付多少钱?

(二)评价完善

生做完题后,交流展示。师:谁是今天的摘星擂主?

师:这节课自己表现的如何?那些地方让你很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你打算以后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题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综合性的巩固掌握,正确的评价自己,别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2、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会正确的读、写小数。

4、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的能力。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学法:

教师指导点播、精讲。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多练习。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展教学

1、引入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出示课件)文具。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好的,请同学们把这些文具按价格分成两类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自己的分类。

书包:45元。

钢笔:3.50元

剪刀:12元

橡皮:0.20元

彩笔:3元

曲别针:0.15元

3、引入课题

象3.50、0.20、0.1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这个小点叫做小数点,(板书3.50、0.20、0.15)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小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小数

1、试读小数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请大家读一读屏幕上的商品价格

教师提问: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让学生完成屏幕上填括号。

总结:小数的读法。(结合板书的小数学生再读)

2、你还在那里见过小数?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

3、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小数知识,大家想了解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搜集的小数知识图)

4、小结:看来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用小数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质量和长度等。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1、汇报自己的身高

学生汇报后教师说,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做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现在同学们可以自己自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2、自学提示

(1)仔细阅读课本89页上的例1,想一想,用你学过的知识写出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的数。

(2)你发现什么问题,在小组说说,并想办法解决。

(3)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做一做,填一填,完成课本中的括号内容。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

板书: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1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7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7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18米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是3分米)

6、出示89页做一做,让学生填在书上,全班交流。

四、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做完后师生交流

2、试一试我能行

学生口答,师生肯定

五、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并且会读小数,知道了小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掌握更多的小数知识。

3、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

1、能识别小数,正确得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导入

2、看学习用品价格并调整价格

(1)课件出示:书包4500元油笔320元铅笔40元橡皮25元师:你觉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合适吗?不改变原有数字,你能试着调整价格吗?

(2)汇报:

板书:45.00、3.20、0.40、0.25

(3)整数与小数的比较

师: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3、揭示小数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写

1、认识小数点

师:分数中间的那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数点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小数点

2、小数的.读法

(1)同学试读上面的小数

(2)读小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读法

举例:18.18读作:十八点一八

(3)练习开火车读小数

3、小数的写法

(1)生试着说说如何写小数

举例:十二点七五写作:12.75(强调小数点的书写位置)

(2)练习写小数

(二)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出示主题图价格表

(2)试填价格表

(3)揭示小数在价格中的意义(小数点每一位都表示什么)

(4)找找书上文具盒里的小数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师:一米有多长?一分米呢?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出示:一米长的线段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0.1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板书:分米)

师:3分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练习:0.8米是()分米.0.7米是()分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是()米.

同学互说

(2)认识两位小数

师:一厘米有多长?米和厘米有怎样的关系?

师: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师:写成小数是多少呢?(0.01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什么?(厘米)

师:3厘米呢?18厘米呢?

练习:33厘米是()米?0.72米是()厘米?

(3)比较这两组小数有什么区别?

(4)说自身的身高如何用小数表示.

(5)揭示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意义

举例:1米31厘米=1.31米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1)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元()角.

(2)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3)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一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元.

2、猜谜语

(1)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2)丹顶鹤体长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3)大象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吨.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你想说些什么?

3、游戏:蜜蜂采蜜

4、拓展:用2、6、8加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小数?

四、课堂小结,浅谈收获

4、《球的认识》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题:球的认识

二、教材简解

《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8~1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选学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列举同学熟悉的乒乓球、排球、足球、滚珠等事物,让同学通过观察,知道球的外表是一个曲面。然后引导同学做一个实验:用两块木板平行地夹着球,任意转动球,两块木板的距离不变。在探索原因的过程中认识球心、球半径、球直径,并用“同一个球的半径、直径分别都相等”的道理来解释两块木板的距离不变的原因。接着把球用平面切开,观察截面的形状,感受球和圆的联系,发现通过球心的截面面积最大。最后介绍地球、地球仪、地球的赤道,并要求算出赤道的周长。

三、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教师演示,让同学认识球的特征,掌握球的各局部名称。

2、通过同学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同学的研究意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同学良好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

了解球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是本课的难点。

五、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建构,其中情境、操作、会话是意义建构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为此,本课开始利用同学好奇心理,创设了“鸟入笼”的情境,活泼、生动、富有实效的导入,让同学轻松进入了新知学习的愉悦天地。本课特别注重操作活动,让同学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通过“生球”、“摸球”、“滚球”、“测球”、“识球”、“切球”、“算球”等活动,主动探究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局部名称。

“在操作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也正是本课所要力图体现的理念。认识球的几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球心、球半径、球直径都在球面的里面,在球的外面看不到它们。为了协助同学克服学习难点,本设计借用电脑演示,将球心、球半径、球直径直观显示出来,既表示了化笼统为具象的效果,又体现了“信息技术综合学科课程”的理念。

六、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练习巩固,课堂总结。其流程为略。

5、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同学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同学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同学认识到:在9位同学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同学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同学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考慢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同学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同学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考虑: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示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保守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规范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干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同学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同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补充以下练习: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同学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平均数是(),用()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教学反思:

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沛,对于众数的意义同学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局部同学开始混淆了。有局部同学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同学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身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同学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6、《球的认识》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一、课题:球的认识

二、教材简解

《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8~1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选学内容,是在同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列举同学熟悉的乒乓球、排球、足球、滚珠等事物,让同学通过观察,知道球的外表是一个曲面。然后引导同学做一个实验:用两块木板平行地夹着球,任意转动球,两块木板的距离不变。在探索原因的过程中认识球心、球半径、球直径,并用“同一个球的半径、直径分别都相等”的道理来解释两块木板的距离不变的原因。接着把球用平面切开,观察截面的形状,感受球和圆的联系,发现通过球心的截面面积最大。最后介绍地球、地球仪、地球的赤道,并要求算出赤道的周长。

三、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教师演示,让同学认识球的特征,掌握球的各局部名称。

2、通过同学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同学的研究意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同学良好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

了解球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认识球心、球的半径和直径是本课的难点。

五、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建构,其中情境、操作、会话是意义建构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为此,本课开始利用同学好奇心理,创设了“鸟入笼”的情境,活泼、生动、富有实效的导入,让同学轻松进入了新知学习的愉悦天地。本课特别注重操作活动,让同学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通过“生球”、“摸球”、“滚球”、“测球”、“识球”、“切球”、“算球”等活动,主动探究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局部名称。

“在操作中学数学,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也正是本课所要力图体现的理念。认识球的几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球心、球半径、球直径都在球面的里面,在球的外面看不到它们。为了协助同学克服学习难点,本设计借用电脑演示,将球心、球半径、球直径直观显示出来,既表示了化笼统为具象的效果,又体现了“信息技术综合学科课程”的理念。

六、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练习巩固,课堂总结。其流程为略。

7、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

20xx年沙尘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0.98元 0.69元0.7元 4分米3.8分米 l.2米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8、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9、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10、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11、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平角学习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12、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知识为明线,以数学思想为暗线的教学过程: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教师测量情境,让学生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我出示一组小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这些小数分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并检测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程度。

2、在数形结合中自主探究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究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在汇报交流中逐渐明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分数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运用迁移的方法去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能把这些小数分一分类吗?(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导入新课。

师:展示学生分类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根据同学们这种分类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边长。(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教师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课件出示米尺图。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指一指每一份所对应的位置。

②根据分数的意义,1分米=米,米也可以用0.1米表示。(板书:1分米 米0.1米)

③启发学生:(指3分米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3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引导学生说出:3分米 米0.3米)

④(指7分米处)你们能说一说这里用整数、分数、小数分别怎么表示吗?(引导学生说出:7分米 米0.7米)

⑤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

生2:我发现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⑥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①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3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7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 米 0.01米3厘米 米 0.03米 7厘米 米 0.07米)

(3)认识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

13、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14、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15、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美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6、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美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17、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平角学习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