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1、《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

image.png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侍制质:即王质,侍制寿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灸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侍制质扶病饯于国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若得为范公党人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大臣责之曰

D.若得为范公党人/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甲】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乙】文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2.侍制王质自抱病在都门(为范仲淹)践行。

3.B

4.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意对即可)

5.【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愈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乙】:文中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意对即可)

2、《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欲:欲望 D.卒为良民卒:最终

【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1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小题1】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问起所欲 欲:想要。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甚是非常的意思,负是背的意思,为是被的意思,诘是责备的意思”,还要使句子流畅以及整个句子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邻人偷窃他家的东西,于令仪非但没有责备,反而给了邻人十千钱,而且还让他白天走,免得别人说闲话,可以看出于令仪是一个“宽厚大方、为他人着想”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的形象,根据文章中对这个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即可。如本文中于令仪的形象,根据他对邻人的具体表现来分析即可。

3、《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甲)庆历四年春,膳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刺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守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jiān):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2)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通人和,百废具兴( ) (2)前人之述备矣( )

(3)或异二者之为( ) (4)岁衣缣一匹(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4分)

答案:

1、(1)前人之述/备矣 (2)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

2、(1)通“俱”,全、皆(都)(2)详尽(3)轻视.看不起,看轻(4)每年,年年

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愈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4、《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题目。(16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为归?

[乙] 初,范文正公①,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朝廷方治朋党 (4)若得为范公党人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安求其能千里也B.不以物喜以光先帝遗德

C.质何敢望之先达德隆望尊D.闻者为之缩颈鸡犬相闻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王质扶病饯于国门。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

小题5:细读选文,回答问题。(4分)

(1)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志向?(1分)

(2)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文中的王质是否称得上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并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或许(2)归依(3)正在 (4)如果(假如)(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小题1:D(2分)

小题1:⑴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⑵王质自带(抱)病在京城(国都、首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设宴送别)。(大意正确即可,重要词语要翻译准确)(4分)

小题1: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2分)

小题1:⑴甲方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天下)的远大志向。(1分)

⑵王质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1分)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纠治朋党,众人对范避之唯恐不及,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1分)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与范相提并论为荣。(1分)(意近即可)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D中都是“听说”。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5、《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责盗(6分)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问其所欲欲:欲望 D.卒为良民卒:最终.【小题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关键词“负”、“归”、“为”、“责”译错各扣0.5分)

【小题1】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解析【小题1】C.问其所欲 欲:得到。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关键词“负”、“归”、“为”、“责”要理解准确。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6、《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甲】

庆历四年眷,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缣:细绢。②仅:将近。③令:善,美好。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

(2)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_____________

(4)岁衣缣一匹: 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俱”,全,皆(2)详尽(3)轻视,看不起(4)每年

2.D

3.(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4.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愈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意思对即可)

7、《渑水燕谈录》阅读答案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②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

①缣: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通人和,百废具兴

(2)前人之述备矣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岁衣缣一匹

1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3分)

【答案】

17、(1)通俱,全、皆

(2)详尽

(3)轻视、看不起

(4)每年

(每小题1分)

18、D(3分)

19、(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以上每小题2分)

20、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多写不给分,如有错别字,每个扣1分。)(2分)

2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愈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继承和发展,1分,愈忧民1分,两点都能兼顾到,3分。)

8、‰亭燕》的阅读答案

‰亭燕》的阅读答案

离亭燕

张①阅读答案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8.“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3分)

9.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8.“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9.表达了作者担忧时的惆怅和无人可诉的孤寂之感。(2分)

诗人靠着层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衰的兴亡之感和担忧时的怅惆之情(2分);诗人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倚层楼,“无言”寂寞,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1分)

阅读答案栏目为大家免费提供各种课文课后阅读答案,试卷阅读题答案,如果你觉得我们的阅读答案栏目不错,就推荐给你的小伙伴们吧。

9、《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书( )(2)因( ) (3)举()(4)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小题3: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2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小题1:(1)写(2)于是(3)推荐,推举 (4)类似,像

小题1: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小题1:(2分)夜书,火不明。

小题1:D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即可。

10、《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答案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的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朵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6.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3分)

17.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

燕子”? (4分)

《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答案

18.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5分)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19.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20.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文章这样结尾有何深刻含义。(5分)

参考答案:

16.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3分)

17.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瞄来的家;(2分)“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2分)

18.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只要答出两种修辞即可)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3分)

19.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3分)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3分)

20.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5分,分析得有道理即可)

11、《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答案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 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瞄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

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

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2、《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举( ) (2)类(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14、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3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

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

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12.(1)推荐,推举(2分)(2)类似,像(2分) 13.(3分)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14.(2分)夜书,火不明。 15.(3分)D

13、《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举( ) (2)类(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14、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3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

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

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12、(1)推荐,推举(2分)(2)类似,像(2分)

13、(3分)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14、(2分)夜书,火不明。

15、(3分)D

14、《桐花声里燕子飞》阅读答案

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梧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地开了,再不是那个姗姗来迟娇羞如同林妹妹的样子,而开得如同王熙凤一样泼辣。院子其它的花早已谢了,你从井边担水进屋的时候,有几片落在那清冽的水上。你那年才十三岁,还不能完全担起那一担水,摇摇晃晃的,那些细小的花儿跟随着水桶晃动,有几朵溅落了出来。你恍然想起读过的诗句来:莫道春花已殆尽,点滴桐花春不老。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个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你从祖父那厚厚的书箱里掏出几本线装书来,然后便学着祖父的样子摇头晃脑读了起来,夹道春花不胜锦,不见桐花笑春风不俗媚眼发暗香,点滴便知桐花否春风不忘遗落痕,催得桐花半醒来读着读着,春风又来了,那些淡蓝色、状如喇叭的花朵儿落了下来,落在那些竖排版的纸上,清香悠远。燕子们衔着草籽儿从落花中穿过,进了屋,停在那根桐木横梁上,它们的笑声像桐花那样在春风中飘着。

③离开故乡有好几年了,不见桐花有好些日子了,前夜偶翻那些线装书,读晏殊词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没有想到又与梧桐相逢了。今夜正是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的时分,院子里的那几株梧桐又浮了上来。六岁那年,一不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了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中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的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院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来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地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却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了,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选自《青年文摘》20xx年第14期)

阅读题:

1.语言品析。文章第①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梧桐树?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2.文意概括。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提示: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准确地概括。

3.句子品析。文末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有着怎样的蕴意?

答题提示:结合主旨来回答。

参考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梧桐树的生长姿态。

2.梧桐树默默陪伴着人们春天的生活。(符合文意即可)

3.寄托着南来北往的奔波的人对家的关切。

15、《郢①书燕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郢①书燕说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类此。

①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书( )(2)因( ) (3)举()(4)类(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3分)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小题3:郢人谓持烛者“举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 )(2分) A.指出郢人做事粗枝大叶,贻笑大方。B.肯定燕王善于采纳谏言,治理国家。

C.表明治国的根本在于举贤而任之。D.批评今世学者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参考答案:

小题1:(1)写(2)于是(3)推荐,推举 (4)类似,像

小题1:治理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不是书信的本意。

小题1:(2分)夜书,火不明。

小题1:D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即可。

16、《谈生命》阅读答案

《谈生命》阅读答案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纳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掖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②,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阅读题: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2、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2)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特感悟和绝唱。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C、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D、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参考答案:

1、“生命是什么”涉及到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特感受。(意思对即可)

2、“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意思对即可,要联系作者思路,用意,语言表达应清楚明白。)

3、(1)生命是一种过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规律,显示了“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2)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痛,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以上回答意思对即可)

4、A

17、《谈传世》阅读答案

《谈传世》阅读答案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惟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2012年3月2日《作家文摘》,有删节)

6.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7.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

6. D(A、古典名著不可能完全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要求,也证明现代作品同样有需要和市场。B、“都是”过于绝对,应该是“大多”。 C、古典名著不是单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饱含细节,并富有文化底蕴。)

7.D(以偏概全,原文为“现在的某些小说……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

8.C(原文语境中提到这种推动并没有说明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是说讲故事没错,但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

18、《谈静》阅读答案

《谈静》阅读答案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阅读题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答案:

15、【答案】C

【解析】A.“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并不能说“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将“感受”与“领略”两概念对等,原文“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并非角度不同,而是“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16、【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思路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思路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思路3:以“…”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思路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17、【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要人为地“拔高”;②要学会多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