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汉字起源与早期文明(汉字起源文字)

汉字起源与早期文明(汉字起源文字)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汉文字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汉文字对于维系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汉文字研究和文字考古,发展新时代考古事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殷墟甲骨文是距今3000多年的早期成熟汉文字体系,语法系统成熟,词类完备,单字数量已逾4000个,约1300个经过演化后形成现代文字见于现代汉语字典。以殷墟甲骨文为标志,在此之前,尚未发现其他成熟的文字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代之前没有文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是成熟的汉文字体系,而成熟的文字体系绝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汉文字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起源发展过程。例如,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以及偃师商城遗址等发现的商代早期文字,偃师二里头遗址、桓台史家遗址等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字,襄汾陶寺遗址陶扁壶朱书文字等,与殷墟甲骨文相比,历史更为久远。

汉字起源与早期文明(汉字起源文字)

汉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汉文字起源、汉文字形成、古文字、近代文字等历史阶段。从现有考古学证据看,汉文字起源阶段为距今8000多年至大汶口文化早期,汉文字形成阶段为大汶口文化中期至龙山文化时期,古文字阶段为商代到秦代,两汉之后,汉文字进入近代文字历史阶段。

距今8000多年至大汶口文化早期是汉文字的起源阶段。在这一阶段,尚未发现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当时的河南舞阳贾湖、安徽蚌埠双墩、甘肃秦安大地湾、陕西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湖北宜昌杨家湾等文化区系都出现了大量刻画符号,刻画材料有龟甲、陶器、石器、骨器等。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共发现10余例刻画符号,刻在龟甲上的有9例,其刻画方式与殷墟甲骨文相近,其中的几个刻画符号接近甲骨文“目”“日”“八”“乙”。贾湖龟卜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相似,显示二者有着密切渊源,是中国传统社会龟策传统的源头。《史记·龟策列传》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汉文字起源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阶段。现有考古学证据显示,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山东宁阳于庄东南遗址、山东莱州吕庄遗址以及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都发现有大汶口文化时期文字,该文字的释读之一为“昊”,据推断与东夷太昊氏、少昊氏有密切关系;金荣权认为“在淮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圈中,也发现日、月、山、斤、斧、锛、炅、戌、旦、封、皇、凡、南等文字符号”。同时,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先后进入文明社会,出现了黄河流域甘肃庆阳南佐、河南巩义双槐树、山东滕州岗上、山东济南焦家以及西辽河流域牛河梁、淮河流域凌家滩、长江流域石家河和良渚等规模巨大的古国。如果没有文字,建设、管理、发展这些规模巨大的古国是不可想象的。“大汶口文化圈”位于中国东部大平原南北与东西的核心地带与十字路口,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等南下、凌家滩文化与良渚文化等北上、仰韶文化东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进的交汇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地,从而成为中国的文化枢纽、中华传统文化的渊薮、诸子百家的摇篮,在汉文字、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夷夏都进入文字记录历史的时代。除了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文字外,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泥质磨光灰陶陶片发现刻有“5行11个文字”,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在龙山文化晚期地层中的黑陶片上发现两行竖行排列的刻文和符号各4个。龙山文化在前期大汶口文化开拓的基础上,沿黄河一路西上,对整个黄河流域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与此对应的历史背景是夷夏联盟,标志性事件是尧禅让于舜,皋陶、伯夷等一批东夷杰出领导人在中央邦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陶寺遗址出土的大量富有大汶口文化因素、龙山文化因素的各类遗存为此提供了考古学证据。龙山文化孕育了第一个广域王朝,奠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根基,这是东亚地区的文化巨变,从此,中华文化牢牢主导着东亚地区的文化进程。

在汉文字起源形成的过程中,还有一条线索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这条线索是易卦刻文。易卦刻文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建筑在阴阳爻基础上的易经体系,的确被先民用来沟通交流、传递信息、布数运算、记录事实、表现世界,具备与文字相同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汉文字体系。易卦刻文主要有数字卦、阴阳爻卦画,还包括八角星纹(八方九宫)等。虽然数字卦与阴阳爻卦画最终合流,但现有考古学证据显示,两者有着非常悠久的并行的起源发展历史。浙江义乌桥头遗址、萧山跨湖桥遗址等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画一组的阴阳爻卦画符号、数字卦符号。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镂雕旋纹象牙梳刻有阴阳爻卦画,组成了类似后世太极图的旋纹,体现出阴阳相生、生生不息的哲学意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的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8个,是研究数字卦的重要材料。殷墟易卦卜甲正面有5组易卦刻文,包括文字、数字卦和阴阳爻卦画。

早期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汉文字起源形成的过程,而汉文字起源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录早期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几乎每一个汉文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记录者,是“活化石”和“火种”。例如,“中”字背后是一部中华文化史,“龙”字背后是一部中华文明史,“道”字背后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仁”字背后是一部儒学史。可以说,作为数千年来从未中断的自源性古典文字体系,汉文字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根脉和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