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2重点难点
让学生准确解读建筑术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中国建筑的特征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年5月12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年、1618年、1657年、1786年以及1976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二、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2、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教案
1、【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4、【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本文难点。
5、【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6、【教学时数】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二、探究品味
3、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 :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4、哈姆莱特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 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
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 ,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_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已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5、包身工优秀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
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
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6、阿房宫赋教案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7、马嵬其二教案一等奖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对帝王与后妃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对于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更是长写不衰的文学主题,千百年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连续地呈现,但对李杨爱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唐代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同情多于讽刺,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偏重于谴责、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则二着兼有,既有同情歌颂又有暴露批判。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李杨的爱情的。
二、背景介绍:
搭配《妖猫传》片段讲解马嵬之变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以诛杀宰相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安史之乱。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危在旦夕。在一个天色晦暗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护驾军士砍杀了宰相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遂下令缢死杨贵妃,自此事了,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二、初读课文
1、《马嵬(其二)》节奏划分: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解读《马嵬(其二)》
1.分析诗句
点名学生分析,教师引导。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仙山寻妃用典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之变对比、反衬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空闻、无复意在嘲讽唐玄宗的荒唐误国。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七夕之盟
对比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作者之问
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和讽刺: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联以对比和反讽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2、主旨思想(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教师小结):
①批判鬼神、轮回之说。
②借批判马嵬之变一史,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之实。
③对比古今成败,突出主旨。
总结: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不要“玩物丧志”,要切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题三。
8、我与地坛教案一等奖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
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9、与妻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的人
名词性结构不可作谓语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10、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安排两课时教学。
一、思路。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鼎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鼎,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暴》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11、静女教案一等奖中职
《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词句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通“薆”,隐蔽,躲藏。
⑷踟(chí)蹰(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实在,诚然。异:奇异,特殊。
⑾匪:非。
⑿贻:赠与。 [2] [3] [4]
白话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5]
创作背景编辑 播报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静女》,刺卫宣公纳伋妻也。
12、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
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
(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3、结合提示,争取当堂背诵。
13、荷花淀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看过荷花吗?什么时候看到的?你仔细观察过荷花吗?有一位作者仔细观察过荷花,并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揭题,板书课题:12 荷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挨挨挤挤 花骨朵 莲蓬 饱胀
翩翩起舞 了不起 仿佛 破裂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指名解释词语
饱胀:形容果实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
了不起:不平凡,优点突出。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舞。
花骨朵儿:没有开放的花朵。
(3)齐读生字词
(4)指导书写:蓬 骨 梦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5、理清脉络
思考: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五个,作者是按照先总述后分述的方式描写白荷花的各种娇美姿态的
三、精读训练
1、导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比较:一进门就闻到花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进门闻到花香,我往荷花池边走去。
(第一句用一就说明荷花花香飘得很远;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
四、结束语
满池的荷花,让我们下次课再去欣赏吧!
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
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14、五石之瓠教案一等奖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15、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高中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16、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最崇高的艺术,它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我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来听几段乐器演奏,看看大家能不能听出各是什么乐器?
(古筝《渔舟唱晚》琵琶《琵琶语》二胡《二泉映月》洞箫《乱红》)
这些优美的曲调都是由我们的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而文学是一种借助语言与文字表现具象的艺术形式。就其中任何一曲,大家能不能来描绘一下它的声音?
可能大家的想象与语言还不足以表现音乐的高妙境界。但我们的先人却通过诗歌,把音乐的美妙用文字表现了出来。我们今天要一起品读的便是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整体感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被贬浔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提问: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提问:两个素昧平明确、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明确: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三、品味琵琶。
提问: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提问: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提问:“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但这是琵琶声却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却无从而得了,因此这里应该读出这种疑惑的味道。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明确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家乡民谣,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提问: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提问: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情感,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明确: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提问: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白居易笔下,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然后呢?“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明确:“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提问: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明确: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其四是衬托。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四、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7、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18、小狗包弟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指导学生探究阅读时,重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作者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一、知识与技能: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为突破口,理解小狗包弟的悲惨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为重点,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方法: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以“小狗包弟的遭遇”为突破口,理解人和狗的悲惨故事。
2、以“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为重点,体察巴金的个性、情操。
三、速读课文,把握故事。
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不同时间阶段的句子,根据时间阶段来回答两个问题。(课件展示)
1、文中写了两个人与狗的故事,是哪两个?
2、包弟的故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用一个词来概括。
3、小结。